【刘备|此人让曹操垂涎,谋略让诸葛亮甘拜下风,死后让刘备哭得肝肠寸断】(图说三国·谈天说地·第364期文/无常奉天玉插图/东方夜未眠)
文章图片
刘备 , 字玄德 , 是汉室后裔 , 却出身贫寒 , 不过因为他有足够的能力 , 以及足够的魅力 , 所以招揽了不少大才 , 并成就了帝业 。 很多受《三国演义》影响较深的人 , 会不解的问 , 水镜先生曾言:"伏龙、凤雏 , 两者得一 , 可安天下" , 刘备将诸葛亮和庞统都收归麾下 , 为什么还是未能一统江山呢?抛开当时的时局 , 几方实力的对比不谈 , 我们单来讨论一下 , 刘备麾下的顶尖谋士 。
文章图片
受演义影响 , 在很多人心目中 , 刘备阵营最重要的谋士是诸葛亮 , 其实便是早逝的庞统 , 以及为了尽孝 , 早早离开刘备 , 加入曹魏阵的徐庶 。 但是 , 如果我们细读汉末三国史 , 就会发现 , 在刘备生前 , 诸葛亮很少插手军事行动;正史中没有记载徐庶为刘备献过什么计策;庞统虽有大才 , 却也未能助刘备拿下西川 , 反而在攻城之时 , "为流矢所中" , 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 真正助刘备拿下益州和汉中 , 使刘备雄据巴蜀 , 成就帝业的 , 另有其人 。 他是谁呢?
文章图片
这个人不是别人 , 正是法正 。 法正 , 字孝直 , 曾是刘璋麾下 , 但是刘璋暗弱 , 不符合法正心目中雄主的姿态 , 于是他与张松密谋 , 劝说刘璋请刘备入川 , 并暗中策划 , 助刘备拿下了益州 。 之后刘备从曹操手中夺取汉中 , 也离不开他的筹谋 。 正是因为这样 , 他才能够在曹操、刘备、诸葛亮心目中 , 成为非常重要的角色 。
一、让曹操心惊 , 并生出爱才之心
文章图片
按理说 , 曹操应该是恨法正的 , 毕竟正是因为法正献计 , 黄忠才能阵斩 , 他的心腹爱将夏侯渊 。 但是曹操却被法正的才华折服 , 并起了爱才之心 , 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法正传》记载:"曹公西征 , 闻正之策 , 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 , 必为人所教也 。 '"意思是说 , 曹操听说了蜀军斩夏侯渊的计谋之后 , 觉得凭借刘备 , 想不到这样的妙计 , 其身边一定有大才相辅 。 另外《华阳国志》记载 , 曹操曾说"吾收奸雄略尽 , 独不得法正邪?"意思是说 , 曹操自认为招揽了天下大部分英雄 , 都独独缺一个法正 。 从这句话中 , 我们不难看出曹操对法正的欣赏和认可 。
二、让诸葛亮自叹弗如
文章图片
熟读汉末三国史 , 我们都知道 , 诸葛亮并不是一个谦虚的人 , 这一点从他躬耕陇亩之时 , 便自比管仲、乐毅就可以看出 。 纵观他的一生 , 他欣赏过的人很多 , 但是能够让他自叹费如的 , 却屈指可数 , 而法正便是其中之一 。 而且 , 从诸葛亮的话中 , 我们不难看出 , 他是打心底里认可法正的能力 。 例如 , 法正品行不佳 , 身居高位之后公报私仇 , 有人劝诸葛亮向刘备打小报告 , 诸葛亮却说:"当斯之时 , 进退狼跋 , 法孝直为之辅翼 , 令翻然翱翔 , 不可复制 。 "
文章图片
意思是说 , 在诸葛亮看来 , 刘备进退维谷之时 , 法正就像一双翅膀 , 可以直接带刘备翱翔 , 由此 , 他对法正的评价之高 , 可见一斑 。 另外 ,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 惨败而归的时候 , 诸葛亮还曾感叹道:"法孝直若在 , 则能制主上 , 令不东行;就复东行 , 必不倾危矣 。 "这个时候 , 他没有说 , 如果自己随军东征如何 , 也没有说若庞士元在 , 若刘子初在 , 单怀念法正 , 可见法正在诸葛亮心目的地位 。
三、刘备痛哭不止
文章图片
很多人都说 , 刘备最是伪善 , 虚情假意是其最拿手的把戏 , 其江山都是哭来的 。 其实这仅是演义以及其他文学作品 , 给世人留下的印象罢了 。 真实历史上的刘备 , 并不是怯懦不堪 , 遇上事情中会大哭 , 只会问"这可如何是好"的懦夫 , 否则他也不可能得关张二人追随 , 得诸谋士相辅 。 自始至终 , 真正让他落泪的人并不多 , 但每一个都是大才 , 例如威震北疆的田豫 , 有"荆州士之冠冕"之称的庞统;能以数百人抵御万余人 , 还能完成反杀的霍峻 , 等等 。
- 妲己|妲己发明一种酷刑,让犯人闻风丧胆,现成造福后人居家必备之物!
- 这届小学生的三观,让人肃然起敬
- 日本想让日本演员出演《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结果被我国直接拒绝
- 康熙第一次吃巧克力,看了1000字说明书,说出一句话让人爆笑不止
- “千古一帝的”的康熙皇帝,为什么让一群“孩子”生擒鳌拜?
- 刘备长坂坡抛弃的两个女儿,最终结局如何?
- 刘备有五虎上将,宋江有108将,如果对战,谁更厉害?
- 水浒传中真正伪善的人是谁?并不是宋江,此人看似忠义实则真小人
- 同是4人组,为什么刘备干不过唐三藏?企业管理,怎样求之于势
- 北齐|刘备一直对赵云信赖有加,为何临终时却表示:他万万不可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