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朝中期一直泛滥的倭寇之乱到底是由日本武士领导的还是中国人假扮为倭寇导致的 , 这一点近年来一直引起争议 , 作为现代人 , 我们无法穿越回几百年前研究 , 但是我们可以从当年的史料中找到一些根据 , 看看当时的明朝人怎么看待倭乱的 , 在他们的眼中 , 是不是倭乱就是日本人主导的呢?
文章图片
《明史日本传》: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 。
【倭寇|明朝时期的倭寇到底是日本武士还是中国海盗明史已经说明一切】《世宗实录》: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地 。
南京湖广道御史屠仲律《御倭五事疏》:夷人十之一,流人十之二,宁波、绍兴人十之五 , 漳
州、泉州、福州人十之九,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平民 。
郑晓《吾学编》: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其十之一二 。
鄭若曾《籌海圖編》:"今之海寇動計數萬 , 皆托言倭奴.....大略福之漳郡居其大半,而
寧紹往往亦間有之夫豈蛊為倭也 。 "
胡宗宪《題為獻愚忠以圖安攘事疏》:''至于柘林等處之賊名雖倭夷 , 而沿海奸民定居半
王世贞《算山堂别集》''如宋素卿起釁于前王直、徐海、陳東等作孽于後 , 皆以楼人焉名 ,
實則真楼頗少也"
嘉靖《太平縣志》:"昔之焉寇-謂倭也 。 今之寇 , 二謂漳賊也、與導漳之賊也而倭不與焉 。
凡漳賊與導漳之賊率閩浙賈人耳 。 "
文章图片
而明而位于一线的俞大猷在《議處日本貢》中提到的事例说明倭寇的来源主要在日本各岛,和明朝
非一线报告不符:''赍去浙江布政司宣諭明文,轉行各島,禁戢過海為盗之偻,亦甚嚴切,今歲入
寇之賊數較少 , 其驗也....今源議鎮.....能禁澩偻之侵今歲揚州之賊雖有數千,又直、浙沈
家門等處屢有小警要之比諸前歲江北、江南共有數萬之賊,似亦小綏而源議鎮輸款效勞之功、誡有
不可掩者 。 朝官员的奏"
还有一点,就是真倭不易分辨 。
《明史》:
(王)直初诱倭入犯,倭大获利,各岛由此日至 。 既而多杀伤,有全岛无--归者,死
者家怨直 。 "被王直的"诱入寇"、与中国"同倭人寇"的"島夷" , 由于"译言莫通" , 很少
有知道其姓甚名谁的 , 即使"有全岛无-归者",中国史藉也较少对这些"各島小夷"记载 , 倒
是王直、徐海、陈东-类汉人被屡屡提及,原因-是国人的姓名容易记住,而倭寇多由于语言不通
疏于记载 。 采轨德《倭变事略》记载的倭寇犯海边的事件,基本反映了有真倭但较难确认的情况 。
文章图片
明代后期戚家军已经把东南沿海的倭寇荡平了,再往后出现的基本不是"中日混编队",只有中国本土的海盗一类,原本的日本浪倭已经随着日本德川幕府的稳定而式微了 。 所以清代倭寇不出现的原因从三个出发点分析来看:清代 , 本身为了巩固统治,严防反清复明活动和晚明政权复辟,厉行海禁政策 。 沿海居民强制性内迁 , 渔商尽禁,违者治罪,正所谓片板不准下海 。 同时重视农业生产,强调战后国力恢复,不准许商业活跃打破市场稳定 。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了防范明郑政权,东南沿海及台港两岸大量陈兵 , 倭寇这种麻烦不存在的 。 日本,德川幕府掌权之后 , 对先前丰臣秀吉出兵朝鲜受挫印象深刻,无意因倭寇问题骚扰中国而带来麻烦 。 同时,日本因为防范国内传教问题严重,也为了统一管理经贸赚足商业利益,也厉行海禁 。 这样一来,减轻了倭寇问题压力 。 明郑,本身家族传带日本血统,海盗风格作战对海防经验丰富且相当重视,尤其还要保持和清代东南沿海的联系,稳定的环境相当重要 。 因此,小海盗更没有可乘之机了 。 等到明郑都被大清灭了 , 往后,直到1840年之前基本再没倭寇啥的来闹事了 。
文章图片
所以我们应该能得出结论 , 当年的倭乱 , 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倭寇在其中作乱的 , 但是我们很难说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主导的 , 其中既有中国人也有日本人 , 这是肯定的 。 在戚继光大军的横扫下基本上肃清了倭乱 , 而随着日本的闭关锁国对于武士的严格控制 , 中国东南沿海的倭乱也就此不再发生 。
州、泉州、福州人十之九,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平民 。
郑晓《吾学编》:大抵贼中皆华人,倭奴其十之一二 。
- 明朝重视人才,促进教育恢复科举,皇帝把控殿试,维护皇权统治
- 明朝沿袭前朝修史制度,初期思想禁锢,修史滞后,私人著史繁荣
- 崇祯到底错在了哪里?如何才能自救?
- 明朝最后的战神,打得顺治帝想和他平分天下,名字听着很耳熟
- 为何中国导演几乎不碰元朝、明朝的历史剧?现实因素很重要
- 明朝奇案:女子用妖术害死丈夫,行刑前却磕头喊冤,清官智断奇案
- 东汉末年时期,曹操的爵位到达哪个高度?
- 明朝时期,对应州之役的战前部署,展现了领导者的军事才能
- 福建发现一本明朝太监族谱,内容推翻史书,清朝果然大肆篡改明史
- 明朝教育普及,经济发展,思想受到冲击,带动图书市场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