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汉十年(前197年) , 西汉开国功臣、汉初三杰之一的兵仙韩信、被吕后与萧何合谋 , 诱杀于长乐宫钟室 , 夷灭三族、临死之时 , 韩信感慨:“吾悔不用蒯通之计 , 乃为儿女子所诈 , 岂非天哉!”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韩信后悔的事情 , 是在楚汉之争时期、韩信带领大军、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 , 特别是当韩信打败项羽手下头号大将龙且、平定齐国、拥兵四十万雄踞胶济之后 , 楚汉双雄都意识到了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 , 于是刘邦赶紧封韩信为齐王想要稳住他 , 而项羽也派来了武涉作为说客 , 想要韩信背叛汉王刘邦 , 与楚联合 。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司马迁《史记》上对韩信拒绝武涉的理由说的是、“臣事项王 , 官不过郎中 , 位不过执戟 , 言不听 , 画不用 , 故倍楚而归汉 。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 , 予我数万众 , 解衣衣我 , 推食食我 , 言听计用 , 故吾得以至於此 。 夫人深亲信我 , 我倍之不祥 , 虽死不易 。 幸为信谢项王!”
意思说“我奉事项王多年 , 官不过是个郎中 , 位不过执戟之士 。 我的话没人听 , 我的计谋没人用 , 所以才离楚归汉 。 汉王刘邦授我上将军印 , 让我率数万之众 , 脱衣给我穿 , 分饮食给我吃 , 而且对我言听计从 , 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就 。 汉王如此亲近、信任我 , 我背叛他不会有好结果的 。 我至死不叛汉 , 请替我辞谢项王的美意 。 ”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当韩信感念汉王的知遇之恩 , 竟婉言拒绝了武涉后 , 韩信的谋士蒯通站了出来 , 鼓动唇舌 , 给韩信的未来增添了一种神奇的可能 。
蒯通其人 , 蒯通辩才无双 , 善于陈说利害、可以算是战国纵横家在秦汉时期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一位继承人 , 他长于审时度势 , 精于往来游说 , 是活跃于秦楚汉间的一位传奇人物 , 韩信攻略北方时 , 他成为了韩信最得力的谋士、为韩信贡献过灭齐之策 。
蒯通知道天下大局举足轻重的关键在韩信手中 , 于是用相人术劝说韩信 , 认为虽然以韩信的实力可以左右天下格局 , 即帮助汉则汉胜 , 帮助楚则楚胜 , 但是无论帮谁最后都是不赏盖主之功 , 惹来杀身之祸 。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既然如此 , 不如起兵自立 。 况且目前楚汉相争已久 , 长期征战使双方实力损耗严重 ,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而此时韩信正占据齐国有利地形 , 拥有精兵强将 , 无疑是起兵的最佳时机 。 韩信可以举齐国之力出兵胁迫赵、燕两国 , 攻击刘、项两军后方对其牵制 , 打着拯救天下苍生的政治旗号 , 天下人自然就会将功德归功到齐国 , 这样可以顺民心而统天下 , 退又可以据齐地而定三分 。
如果韩信接受此计 , 那么中国历史就会提前几百年形成齐楚汉的三国鼎立 , 蒯通的三分之计也会像诸葛亮一样名扬天下、只是由于韩信不忍心背叛刘邦 , 最终婉拒了蒯通的“好意” 。 数日之后 , 蒯通再次劝说韩信背汉自立 , 依然遭到拒绝 。 蒯通自知韩信意志坚决 , 并觉察到自己面临险境 , 便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韩信何许人也?那是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 , 谋略、智力都是超群的 , 自然清楚“狡兔死 , 走狗烹;飞鸟尽 , 良弓藏的的道理、岂会真的相信刘邦会一辈子待自己不薄呢?否者韩信也不可能思考多次之后才答复蒯通、那么什么原因导致韩信不选择自立那?

韩信手握四十万大军、为什么不趁机自立为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
文章图片
韩信最穷的时候 , 都爱佩剑 。 别人对他不好 , 他不高兴;别人对他好 , 他就要报答 。 萧何后来推荐刘邦时 , 说韩信“国士无双” 。 读过《史记》的 , 一定对国士这个词有印象 。 《刺客列传》里豫让有两句名言:
“中行氏以众人待我 , 我故以众人报之 。 智伯以国士待我 , 我故以国士报之 。 ”
“士为知己者死 , 女为悦己者容 。 ”
本质上 , 韩信一直想当个国士 , 对知己者效忠报答 , 我们知道关于韩信的的成语和典故很多、一饭之恩也是来源于韩信、说的就是韩信对于曾经对于韩信有过一饭之恩的漂母、韩信也是以千金酬谢漂母的恩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