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牛李党争”是历史教科书上少数没有解释清楚的政治现象 。
有一种主流说法认为 , “牛李党争”是代表“寒门”的牛党对抗代表“贵族”的李党 。 其理由是牛党的代表人物李宗闵、牛僧孺通过科举入仕 , 而李党代表人物李德裕是通过门荫入仕的 。
对此需要了解的是 , 牛党领袖李宗闵乃是李唐宗室郑王李元懿之后 , 他跟李德裕一样 , 也是贵族出身 。
其实 , 在唐朝皇帝口中 , 没有“牛李党争”的说法 , 只有“二李朋党”之说 。
《旧唐书》记载:文宗以二李朋党 , 绳之不能去 , 尝谓侍臣曰:“去河北贼非难 , 去此朋党实难 。 ”
文宗所说的“二李朋党”就是李德裕和李宗闵这对冤家 , 因李宗闵比牛僧孺先入相 , 后来才由“二李”演变为“牛李” 。
所以 , “牛李党争”绝不是贵族对寒门的斗争 。 而是其他原因 。

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文章图片
宪宗朝李吉甫做宰相的时候 , 历史上评价这段时期唐朝政治是比较清明的 , 还没有出现党争现象 。
李宗闵和牛僧孺两人系同科进士 , 情好甚恰 。 他俩接受朝廷考察对策的时候 , 由于年轻气盛 , 直言不讳 , “指切时政之失 , 言甚鲠直 , 无所回避 。 ”
由于把朝政批判得过于尖刻 , 把宰相李吉甫气的够呛 , 以至于在皇帝面前不得不自我辩解 , 还流下了眼泪 。
为此 , 李吉甫对李宗闵和牛僧孺二人刻意压制 , 两人多年不得调任 , 前途一片黯淡 。
元和七年 , 李吉甫去世 , 压在头上的大山没了 , 李宗闵、牛僧孺才迎来出头之日 , 随即均被提为监察御史 , 开始了扬眉吐气的仕途生涯 。
李吉甫虽已逝世 , 却有个非常优秀的儿子:李德裕 。
他胸有大志、学贯古今 , 有澄清天下之志 , 却一贯鄙视科举 , 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 , 后来才通过门荫踏入仕途 。
宪宗后期由宰相裴度主政 , 他既欣赏李宗闵 , 更看重李德裕 。
裴度一手提拔了李宗闵 , 跟李德裕也志同道合 , 毕竟在裴度手里也曾削藩成功的 。
从裴度的角度来说 , 在大是大非上 , 李宗闵和李德裕确实没有争斗的必要 。
不过后来 , 一场科举考试又加深了双方的芥蒂 。
李德裕、元稹、李绅(后来都成为宰相)三个翰林学士联合起来 , 上奏说主考官钱徽受了李宗闵请托 , 结果李宗闵被贬出京城 , 好不容易考上进士的女婿苏巢也被剥夺资格 。
古人特别在意名声 , 考上进士又是特光耀门庭的事情 , 这次李德裕让李宗闵丢人丢到了家 。
从此 , 双方梁子深深结下 , “自是纷纭排陷 , 垂四十年 。 ”

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
文章图片
历史课本讲不清的“牛李党争”,他们到底争个啥?】唐朝在“安史之乱”后 , 文臣、宦官和藩镇成为了帝国维系平衡的三方势力 。
在以往唐朝政治开明的时期 , 宦官和藩镇都是不成为势力的 , 文臣一旦做强 , 就有可能实现唐朝的复兴 。
裴度之所以能够辅佐唐宪宗平定割据的藩镇 , 就是因为皇帝、文臣之间总体还是一条心的 , 没有出现严重的党争分裂现象 。
而文臣之间一旦出现了朋党 , 就难以集中力量对付宦官和藩镇 , 唐朝必然会陷入一个持续衰退的时期 。 这就是“牛李党争”带给大唐的重大负面影响 。
因为无论是李德裕、郑覃还是李宗闵、牛僧孺 , 都算综合能力、影响力很强的实力派 , 尤其是李德裕和牛僧孺 , 都是“出将入相”的典型 , 不仅做宰相有能臣之名 , 治理地方也是一把好手 。
本来唐宪宗和裴度削藩成功 , 唐朝出现过“元和中兴”的短暂繁荣 , 却很快因“牛李党争”而重新深陷泥潭 , 宦官和藩镇势力不断膨胀 。
那么 , 期间有没有别的势力打破党争的格局呢?
还真的曾经有代表“第四种”势力崛起了 , 差点把文臣、宦官集团一举掀翻 , 其代表人物就是李训和郑注 。
李训精通易经 , 郑注精于药学 , 都得到了唐文宗的宠幸 , 成为新的权力核心 。
这两人先是把李德裕和李宗闵都双双排挤出京城 , 随后预谋发动“甘露之变”诛杀所有宦官 。
这场政变却由于准备仓促而失败了 , 李训和郑注遭到了宦官的反杀 , 当时在京城的其他宰相和百官被牵连杀害的也有一大批 。
“甘露之变”的结局 , 意味着图谋打破权力格局的李训、郑注“第四种”势力的失败 , 同时标志着宦官集团进一步掌握了朝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