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

前几年 , 《大汉情缘之云中歌》的热映 , 让人们认识了汉朝的皇帝刘弗陵 。
汉昭帝刘弗陵 , 长安人 , 西汉的第八位皇帝 , 是汉武帝刘彻的小儿子 , 母亲赵婕妤(钩弋夫人)以“奇女子气”得宠 , 居住在钩弋宫中 。 太始三年 , 即前94年 , 赵婕妤生下刘弗陵 , 号称“钩弋子” 。 据说 , 刘弗陵和上古的尧帝一样 , 都是怀胎十四月而生 , 于是 , 称其所生之门为“尧母门” 。
税 , 在中国古代的叫法比较多:役、贡、赋、助、租、厘金等等 。 但是 , 不管叫什么 , 减税、免税 , 相信是从古到今纳税人心中的共同心愿 , 当然 , 也是古往今来政府惠民的一个重要手段 。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
文章图片
在古代 , 政府征收的最大税是人头税和土地税 , 也是减税的主要项目 。 当遇到天灾的时候 , 皇帝赈灾济民的时候 , 朝廷都会在一定范围内 , 对这两种税收加以减免 。 这种薄赋税的做法 , 是统治者们实行“仁政”的一种体现 。
那么 ,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 ,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
通常情况下 , 一国初建的时候 , 百业待兴 , 新王为了体现自己的爱民之心 , 鼓励人们耕作兴国 , 都会采用减税的方法 , 来减轻人们的负担 , 作为恢复生产力的助推器 。 比如:在隋朝时期 , 隋炀帝就曾经提倡过轻徭役、薄赋税的做法 , 通过减税积极减轻人们的生活负担 。 在宋朝时期 , 赵匡胤也曾经颁布命令 , 对那些种枣树、桑树 , 以及开荒种田的农户们挺免征租税 。
汉朝时期 , 减税更加成为了当局政府经常使用的惠民政策 , 并以此作为救荒、赈灾的手段 。 历史上 , 刘弗陵主政时期 , 也就是公元前85年 , 是一个灾荒之年 , 百姓的生活非常困苦 。 根据相关的史料记载 , 在当年的八月 , 朝廷颁下圣旨 , 因为当年较以往灾害较多 , 所以 , 为了赈灾 , 朝廷给予农民减免当年赋税的政策 。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
文章图片
不过 , 值得注意的是 , 虽然减免赋税 , 但是 , 也只是减免当年的 , 并不是一直减免 。
此外 , 还有文献记载:在公元前177年 , 汉文帝从京都到太原 , 在那游玩了十多天的时间 。 因为皇帝玩得高兴 , 所以 , 为了奖励 , 便给晋阳、中都的老百姓减免了三年的赋税 。 刘弗陵是刘恒的重孙子 , 但是 , 即便太爷爷口气再大 , 也只是给两个地方减了三年的税收 , 而不是像刘弗陵那般 , 一下子给全国减了一年的赋税 , 想想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再来说说汉高祖刘邦 , 刘邦定了天下 , 建立大汉之后 , 给在自己建功立业期间有贡献的沛县 , 实现了赋税和徭役的四代减免政策 , 但是 , 却因为丰邑曾经的背叛而没有实行该项政策 , 简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秋后算账 。
等过了12年之后 , 刘邦再次返回沛县 , 跟当地的父老乡亲们欢歌笑语 , 纵情畅饮 , 还留下了非常著名的诗作《大风歌》 。 在那里待了十多天之后 , 刘邦准备班师回京 , 但是 , 沛县的百姓们却不舍得他走 , 苦苦挽留皇帝再多待几天 。 盛情难却的刘邦 , 便听了百姓们的挽留 , 在这又住了三天 。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
文章图片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等到临走的时候 , 沛县的父老乡亲 , 全城百姓都出来送别皇帝 , 并且 , 一起跪倒在地 , 请求刘邦也能开恩 , 将丰邑的赋税、徭役也一并免除了 。 刘邦当时便回答道:“丰邑是我从小生长和生活的地方 , 我怎么能忘记自己的家乡呢?但是 , 因为当初他们反叛于我 , 所以 , 我今天才会这么做 , 落得这样的下场 , 也是他们咎由自取的结果 。 ”
不过 , 在父老乡亲们的再三恳求之下 , 刘邦还是勉强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 这才免除了丰邑的相关赋税和徭役 。 想一下 , 平定天下 , 建功立业 , 这是何等的功劳 , 但是 , 即便是这么天大的事儿 , 刘邦也只是给自己的老家沛县减免了赋税和徭役 , 然后 , 丰邑还不算在其中 。
再来看看刘弗陵 , 竟然夸下海口说要给全天下减免一年税收 , 估计也只有在影视作品中 , 才敢这么演 。
那么 , 是不是历史上 , 从来就没有过“天下无税”的时候呢?

古代统治者,是如何通过各种政策,达到减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