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1956年,毛主席写信,邀请蒋介石返回大陆,蒋介石为何读了半小时( 二 )


敲击内心 , 宽大政策动之以情在蒋介石得知许孝炎要来见自己后 , 便将他请去台北的士林官邸 , 问他不远万里来有什么要事 。 许孝炎将此行目的向蒋介石如实汇报 , 并将毛主席的亲笔信件递交给他 。 于是 , 便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 , 蒋介石持着怀疑的态度打开信件 , 反反复复阅读了几遍后 , 还忍不住一字一字斟酌地默念出来 。
为什么老蒋会如此来回读这封信呢?里面包含了极为重要的信息 , 大致可分为四点:第一 , 在台湾回归祖国之后 , 除外交权外 , 蒋介石依旧拥有台湾人事管理 , 及军政大权;第二 , 台湾在军事建设方面如果经济不足 , 可由中央政府拨付资助;第三 , 关于台湾土地改革 , 可以暂时从缓 , 并在改革条件成熟之后 , 中央会尊重蒋介石的意见 。 最后的第四点 , 最为不能忽视 , 就是海峡两岸建立友好关系 , 彼此不再互派特务 , 共同维护两岸之间的团结 。 以上内容 , 便是“一纲四目” , 也是后来“一国两制”的前身 。
同时毛主席还在信中表示 , 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永远不会变化 , 但前提是台湾回归祖国 , 不再搞分裂 。 之后 , 考虑到蒋介石的思乡情怀 , 毛主席还在信中写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奉化之墓庐依然 , 溪口之花草无恙 , 欢迎蒋先生在祖国统一后 , 回家乡看看 。 ”
这句话无疑是能够触动老蒋内心的 , 因为蒋介石本身就是浙江奉化县溪口人 , 所谓故土难离 , 受过传统教育影响的他 , 始终是希望晚年能够落叶归根 。 蒋介石的母亲就葬在溪口镇的慈庵 , 在他还没离开大陆的时候 , 年年都要为母扫墓 , 也算是孝子一个 。
加之 , 毛泽东和蒋介石属于缠斗了大半辈子的“老冤家” , 自然深知他的心思 。 所以 , 就算蒋介石后来撤离大陆 , 还是令人将他的旧居维持原状 。 不过后来有人私自闯入溪口蒋宅墓地 , 将慈庵破坏 , 所幸的是遗骨尚存 , 中央政府发现后及时加以保护并修复 。
毕竟那个时代国共争雄 , 蒋介石当初令毛主席丧失亲属 , 还派人去掘他家祖坟 。 而毛主席在面对落入手中蒋家的祖墓、却不怀恨在心 , 不动一砖一木 。
照毛主席在信中所写内容可以看出 , 他对蒋介石是采取了非常宽大的政策的 。 可老蒋在读完这封信后先是陷入沉思 , 平息内心的波动 , 表面上默不作声 。 他的回复让许孝炎等待了许久 , 最后等到区区四字:“辛苦你了 。 ”见他这般反应 , 许孝炎只得暂先告退 。 当时没人知道蒋介石是否心动 。 但照情况看来 , 这次大陆给予他许孝炎的委托 , 是以失败告终 。
锲而不舍 , 相机行事巧妙感化
虽然蒋介石明面上并未赞同毛主席的提议 , 但不代表他没有一点心动 。 众所周知 , 蒋介石在政见方面一直与毛主席存在很大分歧 , 但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上 , 他们自始至终高度默契立场一致 。 正因为双方的坚定态度 , 才使得想要从中作梗的美国无法趁虚而入 。
美国方面挖空心思地想要在中国搞分裂 , 可奈何当时蒋介石怎样都不肯配合 , 于是他们便想出了在国军政府内部 , 扶持别人上位的刁钻计谋 。 这样的变化 , 自然使得蒋介石的地位陷入危机 。 在此情况之下 , 毛主席再次向蒋介石伸出了橄榄枝 , 并公开表示自己的态度:“在台湾 , 还是蒋介石当“总统”好 。 ”
正因为毛主席的那次立场 , 让蒋介石真正开始考虑大陆给出的宽大条件 , 在和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反复商讨之后 , 便派蒋经国找上了曹聚仁 。 曹聚仁是民国时期著名作家、记者 , 虽是个文化人 , 但同时与国共双方上层人士均有密切交往 。
他的政治活动能力相当出色 , 且曹聚仁本人 , 又对两党保持着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 。 所以他在蒋介石心中 , 是两岸之间最为合适的沟通桥梁 , 以及谈判的见证者 。
曹聚仁受到蒋介石的委托 , 于1956年7月份前往大陆 , 去北京探清真实意图 。 得知到访 , 中央对曹聚仁表现得极为重视 , 周总理特意将他安排在颐和园进行接待 , 重申了希望和平统一祖国的态度 。 当然 , 毛主席也在中南海接见了曹聚仁 。 当曹聚仁问起如果两岸统一 , 台湾人民是否能保留原来的生活时 , 毛主席爽快点头 , 保证完全可以 。
之后又请他去蒋介石的居所和故乡走走 , 拍点照片带回台湾给蒋介石看 , 以慰他的怀乡之情 。 临别时 , 毛主席亲笔题了首《临江仙》相赠 , 词中有两句是:“明月依然在 , 何时彩云归 。 ”表达了他希望蒋介石回大陆安度晚年的诚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