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之战,刘邦的56万大军,为何会被项羽的3万兵力击溃?
秦朝末期 , 秦二世即位之后 , 在赵高的影响下 , 变得越来越昏庸无道 , 致使天下的百姓怨声载道 。 公元前209年 , 陈胜、吴广斩木揭竿 , 可是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 , 因此以失败告终;但是 , 他们掀起了一股浪潮 。 此后 , 项羽、刘邦随后纷纷登场 , 并于公元前207年 , 相继率军进入关中 , 秦王朝随之土崩瓦解 。
文章图片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 , 他是名将项燕之孙 , 年少时就有着远大的志向 。 项梁是项羽的叔父 , 他对于项羽有着很大的期望 , 从小就教他识字、习武 , 希望他能够成为文武双全的人;可项羽总是三分钟热度 , 所以项梁对项羽十分的生气 。
项羽见叔父生气 , 于是向叔父解释道:“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 剑一人敌 , 不足学 , 学万人敌 。 ” , 项梁听后觉得有一定的道理 , 于是又教项羽兵法 。 此后 , 项梁带着项羽一起征战 , 项梁于东阿大败秦军 , 接着又派遣项羽、刘邦去攻打了城阳 , 项羽和刘邦在战场上都很活跃 。
文章图片
刘邦(前256年-前195年) , 他出生在沛县 , 为人比较的豁达 , 很多人都愿意和他做朋友 。 刘邦年轻的时候 , 在泗水郡做泗水亭长 , 并且和诸多的官吏有所往来 , 有的人在后来还成了汉朝的开国功臣 。
据悉 , 刘邦在咸阳服徭役的时候 , 见到过出游的秦始皇 , 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嗟乎 , 大丈夫当如此也” 。 此后 , 吕公来到了沛县 , 当地的士绅豪杰都来进行祝贺 , 刘邦没有带贺礼过来 , 却自称献了一万铜钱 , 吕公见了刘邦以后 , 认为他相貌不凡 , 还将女儿许配给了他 。
文章图片
之后 , 刘邦响应陈胜、吴广 , 在攻占沛县以后 , 他的兵力达到了三千之众 。 随着局势的发展 , 刘邦率部众跟随项梁 , 并一同拥立熊心为楚怀王;项梁战死以后 , 大军的士气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
项羽和刘邦没能打下陈留 , 两人不得不撤军 , 项羽率军在彭城驻守 , 刘邦则在砀山驻守 。 此后 , 楚怀王来到彭城 , 封刘邦为武安侯 , 项羽为长安候 , 并派兵北上救赵;随后遣将西入关攻秦 , 并和诸将定下了“怀王之约” 。
文章图片
公元前207年 , 宋义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 , 他来到安阳以后 , 便不打算再向前进军了 , 在此地驻留了一个多月 。 项羽向宋义提议 , 希望他能驰援被秦军围困于巨鹿的赵军 , 认为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必将大败 , 宋义没有采纳 , 仍旧在军中饮酒作乐 。
第二天 , 清晨 , 项羽找到了宋义 , 直接将其斩杀 。 宋义被杀以后 , 诸将士畏惧项羽 , 于是推其为上将军 , 楚怀王得知情况以后 , 任命项羽为上将军 。 随后 , 在赵将陈余的请求下 , 项羽带着全部的兵马渡河 , 成功解了巨鹿之围 , 章邯败走 。
文章图片
章邯被项羽击退以后 , 众将士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 大家跟着项羽继续北上 , 一路所向披靡 。 秦军被项羽打的溃不成军 , 诸将对项羽心服口服 , 纷纷归附于他 , 这个时候 , 项羽的上将军才名副其实;秦军主力被项羽消灭以后 , 开始向关中挺进 。
公元前208年 , 刘邦带着部众西征 , 沿途将项梁、陈胜的残兵收为己用 。 刘邦在入关的途中 , 没有受到多大的阻碍 , 再加上张良等人的计策 , 沿途的秦军有很多都选择了投降;公元前207年 , 刘邦抵达霸上 , 秦王子婴直接投降 , 秦王朝成为过去 。
文章图片
刘邦本来想在秦王宫居住 , 后来经过张良等人的劝阻 , 他又返回霸上 。 有人告诉刘邦 , 章邯已经归降了项羽 , 项羽正朝着这里急速赶来 , 如果派兵守住函谷关 , 或许可以坐拥天下 。 刘邦采纳了这条建议 , 项羽听闻刘邦已进驻关中很生气 , 于是攻破函谷关 , 准备攻打刘邦 。
后面 , 也就有了鸿门宴这个典故 , 刘邦成功脱身之后 , 项羽进入咸阳 , 并将城里的财宝搜刮一空;接着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 , 然后分封诸侯 , 但是利益分配不均 , 埋下了隐患 。 不久 , 田荣率先反叛 , 刘邦则紧随其后 , 楚汉争霸由此开启 。
- 战国末期上党之争,长平之战,赵国君臣真的是鼠目寸光?
- 如此英明的刘邦,为什么没有给戚夫人母子留好后路?
- 话聊唐朝:怛逻斯之战,唐朝中亚势力受挫
- 刘邦在外平叛,吕后与萧何设计诛杀韩信,张良为何没有出手相救?
- 襄樊之战关羽战死,那么曹操和孙权付出了什么代价?
- 三国“襄樊之战”中,孙权若不支援曹操,关羽能否击败张辽徐晃?
- 北周第一次灭齐之战,举倾国之力却只是为了摸透北齐的底子
- 叔孙通为何要为刘邦制订朝仪?又为何成为古礼失传的罪魁祸首?
- 项伯为何会背叛项羽去相助刘邦?刘邦取得天下后,项伯过的如何?
- 项羽对人恭敬,亲手给部下端饭,为何人才都跑到刘邦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