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唐代有多重视粮食问题?( 二 )


唐代粮食的生产与流通
唐朝时期南北方的主要粮食品种有所不同 。 南方主要是以种植水稻为主 , 而北方则是以种植粟为主 , 其次就是小麦 。 而想要粮食生产顺利进行 , 需要当朝政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
唐初就从土地和赋役两个方面入手 , 为劳动人民提供制度保障 。 土地制度即均田制 , 解决了农民与土地间的关系;而赋役制度即租庸调制 , 其解决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关系 。 解决这两大关系则极大效率地推进了粮食生产的进程 。
1.均田制及租庸调制
要解决粮食的生产问题 , 首先就是解决劳动力的和土地的问题 , 不但要最大限度地去调动劳动人民的务农积极性 , 还要确保农民有地可耕 , 以此来扩大粮食生产 。 为此 , 唐高祖颁布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

“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唐代有多重视粮食问题?
文章图片
均田制规定将战后遗留下的无主荒地按照一定数量来分配给那些没有土地、或是土地较少的农民来进行耕种 。 丁男、中男可以分配到一顷田地;而年老及身体残疾的则为四十亩;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同之;寡妻妾三十亩 。 原则上先贫后富 , 先无后少 。
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没有土地或是土地很少的农民 , 就有了自己的土地可以进行耕种而不用去依附地主 , 那些无人管理的荒地也得到了开发利用 。
赋役方面唐代百姓主要是负担粟帛之征和力役之征 。 租庸调制则分为了三个部分 , 即田租、户调和庸 。
田租即每年每丁一般需要交纳2石的粟 , 个别地区远低于此数 。 而户调则是按照农户所种植的麻或者绢的数量来缴纳不同数量的实物 。 而庸则在服役方面起到作用 , 因为服役是每个丁男都必须要承担的义务 , 但是按照现实情况服役可以做出相应的转化 。
比如 , 国家本规定每个丁男一年需要服役二十天 , 但如果国家当时并不需要进行这么长时间的服役 , 那么丁男就缴纳相应的税来免除自己需要承担的兵役义务即可 。 而若是由于国家建设需要的差役超过正常规定 , 则政府也会相应地免除丁男相应的田租和户调 , 以缓解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
在两个制度的保障下 , 唐代百姓的务农积极性较大提高 , 越来越多的百姓参与到农业种植业中 , 与此同时粮食的生产也得到了保证 。 虽然到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制度实行不到位等原因使得粮食生产遭到破坏 ,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唐初时期 , 这两个制度为粮食生产提高了强有力的保障 。

“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唐代有多重视粮食问题?
文章图片
2.唐代粮食的流通
粮食生产之后 , 如何有效管理粮食流通问题是执政者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唐代粮食的流通分为三个部分 , 分别是粮食储藏、粮食运输和粮食贸易 , 其中粮食贸易还分为官方粮食贸易和民间粮食贸易 。
为此 , 唐朝制定了一套税粮征运政策 , 还建立了周密的仓廪系统 。 仓廪系统是粮食流通的重要渠道 , 其包括了太仓、正仓、常平仓、义仓、军仓、转运仓 , 形成了庞大的仓廪体系 。 为了延长粮食储藏的时间及保证粮食质量不受损坏 , 各地粮仓都会选择有利的地形来储藏粮食 。 如城内高地、干燥、空旷之处 , 因此能够储存较大数额的粮食 , 同时也能够防火、防潮、防盗 。
“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唐代有多重视粮食问题?】粮食运输通常先要将粮食集中起来再进行运输 。 集中粮食的方式分为两种 , 一种是通过税粮征收 , 即政府按照百姓家中丁额和土地数量 , 向农民征收粮食;另一种则是通过在市场上购买 , 即政府为满足需求以市场价格或是高于市场的价格向百姓购买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