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之一 , 这是封建社会时期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 它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 , 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 , 也使得“寒门出贵子”成为现实 。 在科举制度尚未完全确立前 , 王朝的选官原则基本上都是“任人唯贤”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如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 , 通过举荐贤才的方式来任用官员;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根据出身、品德来考核民间人才 , 分为九品录用 , 由于当时士族势力强大 , 导致选官路径被封死 , 造成“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南北时期 , 统治阶级开始重视考试选拔人才的形式 , 并且提出“寒门庶族子弟不论出身 , 随才录用”的规定 , 使得很多寒门士子纷纷投馆就学 。 北朝时期的考试已经开始分科别类的实行 , 并且有人监督考场 , 对于不合格的举人可以当场对其斥黜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科举制度萌发于南北朝时期 , 其真正成型则是在隋唐时期 , 宋朝时期则对其进行改革发展 , 直接使得科举制度得到完善 , 并为后世王朝所沿用 。 纵观中国历史 , 宋朝无论是在经济水平还是文化发展 , 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 宋朝的科举制度也打破了传统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 , 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风气 , 为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提供了平台 。 可以说 , 宋朝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的新纪元 。 目前史学界对于科举制度的正式创建时间还有较大争议 , 无论它发端于哪个时期 , 宋朝都一定是科举考试制度的完善时期和鼎盛期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宋朝的科举考试有两大特点 。
其一 , 宋朝的科举考试推行任用考试 , 这一形式早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 , 但当时只能算得上是资格考试 , 考生在中榜后只能算是获得做官资格 , 并不会直接授予官职 。 宋朝统治者直接取消了科举考试中部分烦冗的考核流程 , 比如吏部参与考核 。 宋太宗时期 , 士子通过殿试后即可取得进士称谓;宋真宗时期又将科举考试分为三五甲等 , 只要能够及第就可以授官职 , 比如大理寺评事、知州通判等 。 根据记载 , 两宋时期的130多位宰相 , 其中就有120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 , 任用考试的推行位皇帝集中了大批士子 , 也为人才选拔拓宽了渠道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其二 ,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取消了门第的限制 。 门第限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 , 当时选拔人才的权力都掌握在门阀贵族的手中 , 平民百姓及庶出子弟都难入仕途为官 。 隋朝时期 , 尽管科举考试能够让寒门子弟通过考试为官 , 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 士族的权力过大还是限制了科举制度的实施 。 宋朝时期 , 为解决士族权力过大的问题 , 宋太宗赵光义多次告诫主考官要选贤举能 , 切记不可徇私舞弊 。 而后诸多庶族子弟都凭借能力通过科举为官 。 为扩大人才选拔的范围 , 官方还发布诏书允许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科举 , 这直接打破了门第的限制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宋朝的科举考试制度主要有3个层级 , 分别是解试、省试和殿试 。 其中解试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入门阶段 , 考生只有通过解试才能进入后续的考试阶段 。 当时为了避免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 , 朝廷对不同地区举办的解试考试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 , 当考生有亲属在本州考场范围内为官时 , 便会被安排到较远地区的考场 。 省试则是在春季举行 , 由各州或转运司送贡士到京城参加尚书省礼部的考试 , 也被称为“春闱” , 考官主要由皇帝来任命 。 殿试也被称为“廷对” , 一般都是由皇帝担任主考官 , 过程十分严格 。 古代一般能够入选殿试的进士都被称为“天子门生” , 使得君臣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

浅谈宋朝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
文章图片
宋朝针对以往科举考试中存在的弊端 , 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其中主要有3项措施 。 第一 , 禁止举荐士人 。 唐朝时期采用公卷制形式 , 他们会将考生平日的诗文送到有学问的官员手中 , 然后评价文章的好坏 , 让考官提前了解考生 , 这也为作弊提供了便捷 。 很多有权势的人利用这一漏洞 , 帮助考生舞弊 。 宋朝初期实行过一段时间的公荐制度 , 但是效果非常差 , 宋太祖于是严令禁止公荐和私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