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韦从未杀过一员名将,为何却能稳居三国武力榜第三
三国时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年代 。 众多将领中 , 有的武艺高强 , 有的足智多谋 , 当然也有文武双全之辈 。 但如果单论武艺 , 现代人根据战绩和各方面表现大概有如下排行:一吕二赵三典韦 , 四关五马六张飞 。
比较奇特的是 , 这六个人中只有典韦好像并没有什么临阵斩将的记录 , 不像其他人大都有彪悍的战绩 。 那么典韦又是凭什么能够排到武将排行榜的第三位呢?接下来笔者就来详细的分析一下 。
文章图片
典韦是陈留己吾人 , 身材魁梧 , 臂力过人 。 而且他自少年时就有大志向 , 爱憎分明、快意恩仇 , 而且喜好行侠仗义、结交江湖人士 。 当时襄阳人刘氏与睢阳人李永有仇 , 刘氏素来听闻典韦好行游侠之事 , 于是向他求助 。 典韦毫不含糊 , 决定为刘氏报仇 。
但李永是睢阳著名的富户 , 家中警卫森严 。 于是典韦就驾着马车佯作闲人状 , 在李永府前闲逛 。 恰好有客人到了 , 李永亲自开门迎客 。
典韦抓住机会 , 取出戟来冲上前去将李永一戟刺死 , 随后安然离去 。 虽然李府和集市离得很近 , 而且有数百人试图阻止典韦离开 , 却无人敢于上前阻拦 。 于是典韦就这样大摇大摆的离开了现场 。
文章图片
但典韦毕竟杀了人 , 还是要逃脱官府的追捕 。 在逃亡途中他投奔了陈留太守张邈的义军 。 当时的典韦还只是一个小兵 , 却拥有能单手举起牙门旗的力量 , 众军大为叹服 。
曹操也借此机会认识了典韦 , 将他选入“陷阵兵” , 也就是作战时第一波冲入敌阵的部队 。 典韦的擅用的武器是一双短戟 ,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用于投掷的短戟 。 靠着这些以及自己的勇力 , 典韦多次冲阵拔旗 , 先登城墙 。
文章图片
【典韦从未杀过一员名将,为何却能稳居三国武力榜第三】不久 , 张邈和曹操决裂 。 典韦认为张邈目光短浅 , 难成大事 。 反倒是曹操颇为赏识他 , 于是典韦转投曹操而去 。 拜入曹操门下后 , 典韦被分配到大将夏侯惇手下任职 。
他从基层做起 , 在战场上所向披靡 , 逐渐升迁 。 曹操亲自接见他 , 称赞他为“古之恶来” 。 恶来是商纣王手下的著名勇士 , 勇冠三军 , 战功赫赫 。 可见曹操对典韦是十分欣赏 。
文章图片
典韦数次保护曹操 , 立下奇功 。 如在濮阳战役中 , 典韦所部被吕布军团团包围 , 难以冲出 。 典韦却丝毫不慌 , 告诉军士“等敌军逼近到五步以内再叫我” 。 待吕布军马靠近到五步时 , 典韦大喝一声 , 拿起小戟抬手就掷 。
十几支小戟无不命中 。 敌军完全被典韦的气势震慑住了 , 甚至忘了合围上去 。 于是典韦就借着这个时机突围成功 , 并掩护了曹操率主力撤退 。 战后 , 典韦因功被封为校尉 , 而且正式成为了曹操的亲信将领 。 每到曹操扎营 , 典韦总会带着亲兵在大帐附近巡逻 , 护卫左右 。
文章图片
公元197年 , 曹操招降了张绣 。 但曹操在一件事上犯了浑 , 就是将张绣的嫂嫂纳为小妾 。 张绣感受到了奇耻大辱 。 于是在贾诩的建议下 , 张绣趁夜袭击了曹操大营 。 曹操完全没有防备 , 被杀的大败 , 连自己的战马都被射死 。
文章图片
最终还是他的儿子曹昂将自己的马让给了曹操 , 他才得以逃脱 。 典韦则以一人在营门前奋战 , 张绣军不得入内 。
但随着军队越来越多的涌来 , 再加上胡车儿将他的戟偷走 , 手中也没有顺手的兵器 , 逐渐抵挡不住 。 他连续折断数十支长矛 , 连杀数人 , 瞪着眼大骂张绣背信弃义 。 众军不敢上前 , 直到典韦彻底死去才敢于继续追击 。
文章图片
总结:史书中对典韦个人的战绩几乎没有什么记录 , 但不可否认的是典韦对曹操忠心耿耿 。 他先是投奔了张邈的起义军 , 而且被曹操选为陷阵兵 。 后来曹操张邈决裂 , 他转投曹操门下为其效力 。
他做了亲信将领后 , 一直护卫在曹操左右 , 直到最后一刻 。 典韦战斗一生 , 他的高光时刻也是他的谢幕战 。 由此观之 , 虽然典韦没有临阵斩将的记录 , 但依然不可否认他是一员猛将 , 而且忠义无双 。 所以 , 典韦排行第三实至名归 。
- 兰桂齐芳,暗示宝钗生下遗腹子?金项圈上4字谶语:宝玉从未染指
- 霍去病攻下4座城,取4个霸气名字,从未改名并沿用至今,名字耳熟
- 论宫斗她从未输过,戴上翡翠珠宝后,气场强大不敢近身
- 她13岁入宫嫁乾隆,从未诞下皇子,一生无宠活92岁,成后宫大赢家
- 吕布用的是不是方天画,为什么典韦要用单刃戟,带着疑问了解一下
- 中国史上从未改名的城市,沿用了2000多年,只因出了一位美人
- 武则天酒醉后给一小国赐名,一直沿用至今从未改名,名字听着耳熟
- 为国登顶,攀登者的步伐从未停止!
- 封神从未露面大人物,却用四种手段隐秘布局,害惨了鸿钧道门
- 纣王|她从未参与封神之战,却荣登封神榜,她不上榜西岐灭不了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