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国是如何一步步,从河南鲁山到山东曲阜的?这要从周公东征说起( 二 )
原来 , 鲁都本有两城:一为曲阜 , 一为 。 鲁公盖迭居之 , 二者相距不过三、四里 , 闾阎相接 , 后又联而为一 。 《书·大叙》所说“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 , 因以封周公” , 是说征服了奄地之后 , 把鲁国迁到了奄地附近的少昊之墟曲阜 , 并没有直接占领奄人居地 。
奄人虽早被征服 , 但他们实际并不一定心悦诚服 , 故后来又有炀公“克渊(奄)”之举 。 既克奄人之后 , 炀公遂将鲁国迁徙到奄人所居之城 。
炀公徙鲁以后 , 曾“筑茅阙门” 。 对“茅”字的注释 , 历来都认为它与“夷”通用 , “筑茅阙门”亦即“筑夷阙门” 。 这说明了正是炀公克渊、夷之后迁徙鲁都 , 并筑夷阙门以纪念其克夷之功的 。
文章图片
沈子所克之蔑 , 即《左传》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之蔑 , 位于今曲阜东南百里左右 。 炀公徙鲁后 , 在曲阜附近尚有蔑部落的反抗 , 需要沈子出兵 。 这正符合了鲁国自西向东逐步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说明在炀公以前 , 鲁国的统治尚未彻底稳固 。
3、鲁国迁徙的原因
鲁国初封 , 在今河南鲁山一带 , 周公东征之后 , 成王又使伯禽在今曲阜为侯 。 最初 , 鲁的辖区包括今河南的鲁山、许昌、豫东北和鲁西南等地 。 后来 , 随着鲁国统治的稳定 , 其辖区也当随而向东继续拓进 。
那么 , 鲁国为什么会由西向东不断迁徙呢?这与当时的斗争形势、鲁国的特殊地位以及古代东方社会的特点有关 。
西周灭殷后 , 在东方还存在着周朝的敌对势力 。 这些敌对势力有两种情况:一是殷朝的残余;一是原来就和殷朝持对抗态度的部族 。 这些部族力量强大 , 致使在殷朝末年殷纣王曾亲自率兵全力去征伐过他们 。 殷朝灭亡后 , 他们也并没马上完全臣服于周 , 而是长期与周王朝对抗 。
西周要巩固和扩大它的统治 , 必须不断地对东方用兵 , 并需要将其重要力量迁到东方去 , 以就近控制 , 这是周的既定国策 。 由于东方抗周的两种势力之间有矛盾 , 他们不能一致抵抗周人的东进 , 所以周人还是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 但是 , 当时的东方文化高于西方 , 有一定的经济力量作为其抗周的物质基础 。
文章图片
另外 , 氏族制度残余的血缘关系 , 也使一些部族容易凝聚成体 , 不易被摧垮 。 所以 , 西周对东方的用兵也只能是逐步进行 。
虽然总的说来需要东征 , 并把重要势力迁到东方来 , 但不是所有的周族一律东迁 。 西周初年不但很多异姓小国没有东迁 , 如记、许、陈等(当然后来有的也有迁移) 。 就是周族姬姓封国有一些也原地未动 。 鲁国之所以东迁 , 这是由其特殊的地位决定的 。 鲁国的统治者为周公后裔 , 是周朝进行征伐最得力的“嫡系”部队 , 周王室对它寄予很大期望 。
《诗·鲁颂·閟宫》就记载有成王指令鲁国“大启尔宇 , 为周室辅” 。 史料也证明伯禽是东征中赫赫战功的人物 , 不断完成了周王室给他的征伐任务 。 本来出征不等于迁徙和迁国 , 可是 , 依据西周对东方用兵的最后打算 , 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 , 则看出往往出征和迁徙一起进行 。
西周灭商 , 在殷商旧制的废墟上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 , 但仍然较多地保留了氏族制残余 。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血缘关系没有被打破 , 不论是征服者还是被征服者 , 都保存了家族部落组织 , 所以 , 人们的氏族观念较强;二是土地没有私有制 , 一切都是以全氏族所有的形式出现 。
- 刘备长坂坡抛弃的两个女儿,最终结局如何?
- 程有龙的实战功夫如何?少年时随父逮活畜,曾担任过步兵统领
- 崇祯到底错在了哪里?如何才能自救?
- 他天生有智力问题,父母将他包装成“天才”,后来如何了?
- 遵义会议前,在湘江掩护大部队的红军团长,建国后的结局如何?
-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其实还有后半句
- 郭沫若|郭沫若用4字骂鲁迅,鲁迅加1字回怼,却完美诠释郭沫若的一生
- 古代盐很珍贵不得私自贩卖,那咸鱼又该如何处理?官府早有对策
- 中国第一位女航天员,上太空前一晚给丈夫留遗言,9年过后她如何
-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这是夸赞?其实还有下半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