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二 )


《续资治通鉴》:晋王又从容言迁都非便 , 帝曰:“迁河南未已 , 久当迁长安 。 ”
既然谈到迁都是否合理的问题 , 那么就很有必要对洛阳、开封、长安这三个地方进行对比 。
开封古称大梁、汴州等等 , 曾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都 。 开封位于中原腹心之地 , 四周河流纵横 , 沃野陂泽相望 , 物产丰富 , 有汴河、惠民河、蔡河等多条河流可通漕运 , 其中汴河连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 , 自隋唐以来就是中原最重要的漕运交通干线之一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北宋时期开封周边水系简略图
从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 开封城位于多条河流的交汇之处 。 凭借这些河流 , 开封可西接黄河、渭河而直达洛阳、长安 , 南经淮河、运河而至长江 , 连通江淮、两浙、荆湖 , 并远连巴蜀、岭南地区 , 确实是四通八达 。
《宋史·河渠志》:汴水横亘中国 , 首承大河 , 漕引江湖 , 利尽南海 , 半天下之财富 , 并山泽之百货 , 悉由此路而进 。
安史之乱爆发后 , 北方饱受战火的摧残 , 许多北方人为了躲避战乱 , 都逃到了相对和平的南方 , 重建家园 。 南方的人口由此暴增 , 生产力也随之大幅增长 , 其中江南地区一跃成为了唐朝的财赋重地 , 这也意味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为了能在内忧外患中维持残局 , 唐朝不得不依赖江南的持续输血 , 漕运的重要性由此愈发凸显 。 开封作为水陆枢纽 , 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也得以放大 。 唐德宗时期 , 关中缺粮 , 德宗甚是忧愁 , 当韩滉将粮食从江南运到关中后 , 德宗兴奋地对太子说:“我们父子有活路了!”
《资治通鉴》:上忧之甚 , 会韩滉运米三万斛至陕 , 李泌即奏之 。 上喜 , 遽至东宫 , 谓太子曰:"米已至陕 , 吾父子得生矣!"
由此可见 , 漕运已成为了国家的命脉 。 为了保证漕运的畅通 , 唐朝在此设立了汴宋节度使 。 开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得到迅速的发展 , 成为了中原地区重要的商业大都会 , 拥有了作为都城的资本 。 五代除后唐外 , 其余四朝都定都于此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976年宋辽对峙局势
既然开封有如此优势 , 宋太祖为何还要迁都呢?因为凡事有利必有弊 , 开封四周没有山川险阻 , 基本是平原 , 仅城北一条黄河可以勉强作为屏障 , 虽然这样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开封的四通八达 , 但也注定了开封是四战之地 , 不利于军事防守 。
燕山本是中原王朝抵挡塞外骑兵的天然屏障 , 但辽朝在937年得到燕云十六州后 , 这一屏障反而成为辽军南下的前哨 。 辽军可以在一马平川的河北平原任意驰骋 , 很快就能饮马黄河 。 他们只要突破黄河防线 , 就可兵临开封城下 , 对宋朝施压 。
因此定都开封 , 在战略上将十分被动 , 且存在巨大的军事风险 。 例如后来辽军兵临澶州 , 宋真宗只能亲征御敌 。 金军占据燕云后 , 很快就攻克了开封 , 灭掉了北宋 。 这些都是较为有利的证明 。
相较之下 , 洛阳北靠邙山 , 渡黄河可通往河北平原 , 南据伊阙以接南阳盆地、江汉平原 , 西控潼关、崤山而连关中平原 , 东接嵩山、虎牢关 , 经开封而邻齐鲁、江淮 , 加之有八关拱卫 , 可谓位置优越 , 形势险要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北宋时期的洛阳地理位置
古语云“王者治天下 , 设险以安万国” , 定都必须要考虑军事因素 , 所以拥有山河之险的洛阳确实有作为国都的资本 。 长安(京兆府)作为汉、唐等朝代的国都 , 同样也是拥有军事上的优势 。
当然 , 洛阳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 如果迁都洛阳 , 那么洛阳周边就会居住着数十万乃至百万军民 , 物资消耗量极大 , 当地必然是供不应求 , 只能从物产丰富、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进货 。
如此一来 , 漕运就成了关键点 , 但是洛阳周边的漕运体系远不如开封那边完善 , 物资的运输效率不会太高 。 一旦物资供应不及时 , 就会产生“断货”危机 。 比洛阳更加“偏僻”的长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

百官反对宋太祖从开封迁都到洛阳,但从地图上看洛阳更适合做国都
文章图片
洛阳八关位置示意图
因此宋太祖还对赵光义解释了想迁都的原因:“开封无险可守 , 所以我打算迁都不是为了别的 , 只是想凭借山河之险而裁减冗兵 , 效仿汉、唐以安天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