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文章图片
匆匆 , 已过半年 。 讲个爱情故事 , 用以中场休息 。

南京秦淮河边桃叶渡 , 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 。 那是1600多年前的东晋 , 大书法家王献之住在秦淮河边 , 他有一位小妾 , 芳名桃叶 。 桃叶的娘家住在河对岸 , 她时常要回家看看 。 当时的秦淮河 , 河面很宽 , 河上风浪很大 , 常有翻船溺水的事情发生 。 王献之担心桃叶的安危 , 总是去江边迎送她 。 王献之还为桃叶写了一首深情的诗 , 名为《桃叶歌》: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渡无所苦 , 我自迎接汝 。 这首美丽的情诗一传十、十传百 , 很快就流传开来 , 成为历朝历代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 多情的文人墨客 , 到了秦淮河畔 , 想起当年王献之与桃叶的风流缱绻 , 都要徘徊、吟咏一番 。

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文章图片
辛弃疾有“宝钗分 , 桃叶渡 , 烟柳暗南浦” , 姜夔有“想桃叶 , 当时唤渡 , 又将愁眼与春风 , 待去” , 不一而足 。 而在秦淮河畔 , 如今这处叫桃叶渡的地方 , 据说正是王献之当年迎送桃叶的地方 。 有了实实在在的情诗和地名为证 , 再加上历代顶级诗词名家的加持 , 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言之凿凿 , 流传甚广 。 但实际上 , 如果沿着时间轴线梳理文献 , 会发现这个美好的爱情故事十分可疑 。


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文章图片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 《桃叶歌》最早见于南梁徐陵编著的诗集《玉台新咏》 。 该书收录了署名作者王献之的《情人桃叶歌》二首 。 其一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渡无所苦 , 我自迎接汝 。 其二桃叶复桃叶 , 桃叶连桃根 。 相怜两乐事 , 独使我殷勤 。 诗名《情人桃叶歌》 , 可做多种解释 , 可以是赠给同性友人的“桃叶歌” , 也可以是赠给异性恋人的“桃叶歌” , 或者 , 仅仅是模仿民歌而做的一首五言诗 。 那么 , 桃叶是谁?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 , 桃叶就是桃树叶子本叶 , 用以起兴 ,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成书于7世纪中期的《南史》 , 在《陈宣帝后主记》中收录了一首《桃叶词》:先是江东谣多唱王献之《桃叶辞》 , 云:“桃叶复桃叶 , 度江不用楫 , 但度无所苦 , 我自接迎汝 。 ”及晋王广军于六合镇 , 其山名桃叶 , 果乘陈船而度 。 丙戌 , 晋王广入据台城 , 送后主于东宫 。 据此看 , 《桃叶辞》的作者是王献之 , 而且这首诗对于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朝来说 , 就像是不详的谶语 , 它提前两百年预言了杨广南征灭陈的历史事实 。 两百年后 , 正是在长江北岸六合镇 , 桃叶山下 , 北来的杨广的军队坐着南陈的船渡江 , 随后进入建康城 , 占据台城 , 俘虏了南陈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 。 同样成书于7世纪中期的《隋书》 , 其《五行志》中记载:陈时 , 江南盛歌王献之桃叶之词曰:“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度无所苦 , 我自迎接汝 。 ”晋王伐陈之始 , 置营桃叶山下 , 及韩擒(虎)渡江 , 大将任蛮奴至新林以导北军之应 。

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文章图片
这里的表述 , 与《南史》略有不同 , 但要素完全一样 。 无论《南史》还是《隋书》 , 都指明桃叶是一座山 , 位于长江北岸 , 是隋军渡江之处 。 那么 , 桃叶从什么开始笃定成为一个女人的名字 , 而且这女人就是王献之的爱妾?是在北宋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集》 , 该书收录了《桃叶歌》三首:其一桃叶映红花 , 无风自婀娜 。 春花映何限 , 感郎独采我 。 其二桃叶复桃叶 , 桃树连桃根 。 相怜两乐事 , 独使我殷勤 。 其三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度无所苦 , 我自来迎接 。 郭茂倩不仅增加了《桃叶歌》的数量 , 由二变三 , 而且在为诗歌加的注解当中 , 横空出世这么一句话:“桃叶 , 子敬妾名 , 缘于笃爱 , 所以歌之” , 正是这句话坐实了桃叶是个女人的名字 , 且这女人就是王献之的爱妾 。 郭茂倩与王献之大约相距700岁 , 也就是说 , 在《桃叶歌》问世700年后 , 王献之和桃叶的爱情故事姗姗来迟 。 此时的桃叶 , 具有双重身份 , 既是王献之爱妾的名字 , 也是长江北岸的一座山名 。


桃叶渡的浪漫,王献之不懂
文章图片
等到了南宋 , 桃叶完成了又一次华丽转身 。 张敦颐在其成书南宋绍兴年间的《六朝事迹编类》中记载:桃叶渡 , 《图经》云:在县南一里秦淮口 。 桃叶者 , 晋王献之爱妾名也 。 其妹曰桃根 。 献之诗曰:‘桃叶复桃叶 , 渡江不用楫 。 但渡无所苦 , 我自迎接汝 。 ’不用楫者 , 谓横波急也 。 尝临此渡歌送之 。 这里不仅明确了桃叶与王献之的关系 , 而且勾勒了王献之桃叶渡迎送爱妾的故事样貌 。 作为地名的桃叶 , 不再是长江北岸六合镇的桃叶山 , 而是当时江宁县南、今天南京城内的一个渡口的名字 。 紧接着这段记载 , 张敦颐抄录了诗人杨修之的一首诗:桃叶桃根柳岸头 , 献之才调颇风流 。 相看不语横波急 , 艇子翻成送莫愁 。 杨修之即杨备 , 宋人 , 曾在南京为官 , 写有不少怀古凭吊诗 。 自宋代以后 , 南京历代的地方文献中 , 王献之在秦淮河边桃叶渡迎送爱妾的故事 , 被反复书写 。 文学作品和绘画作品中 , 也对此反复描绘 。 清代长居秦淮河畔的文学家吴敬梓 , 就曾写过一首《桃叶渡》:花霏白板桥 , 昔人送归妾 。 水照倾城面 , 柳舒含笑靥 。 邀笛久沉埋 , 麾扇空浩劫 。 世间重美人 , 古渡存桃叶 。 在这首诗之前 , 吴敬梓交代 , 在他生活的时代 , 桃叶渡即秦淮河上利涉桥所在的渡口 。 吴敬梓还指出 , 其实一直以来就有人认为桃叶渡应该在长江边上 , 而不是利涉桥这里 。 不过 , 吴敬梓话锋一转 , “然彼自送其妾耳 , 何与人事?”人家王献之就是要送自己的爱妾 , 就是这么浪漫 , 至于桃叶渡到底在哪里 , 旁人就不要瞎操心了 。 吴敬梓是十足的浪漫派 , 明清以来的诸多文人雅士们也愿意追随这份浪漫 。 桃叶和王献之 , 注定要在文学中继续被缠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