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讲究门第,但为什么晋元帝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都是草根?( 二 )


文章图片
东晋朝臣
众所周知 , 晋元帝“中兴” , 其时朝廷辅佐如王导、郗鉴、顾荣等南北世族领袖、流民帅 , 可谓俊彦济济 。 为何刁协等四人能脱颖而出 , 荣膺如此美誉?
论及其中缘由 , 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及当时“王与马 , 共天下”的典型门阀政治体制 。 以司马睿为首的西晋宗室 , 并无独力建国的能力;以王导、顾荣为首的南北世族 , 之所以拥戴司马睿 , 一则看重他晋朝宗室的身份 , 二则自身威望不高 , 难以实现登高一呼四海归附的效果 , 因此不得已拥戴晋元帝 , 以“中兴”为号召 , 凝聚江南官民 , 齐心协力与北方的匈奴、羯等异族抗衡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晋元帝“中兴” , 是皇权不完整的“中兴” , 王导、顾荣等南北世族 , 更多的还是注重本家族权益在江南地区的保全与最大化 , 而不是卧薪尝胆、励精图治、驱逐鞑虏、恢复晋朝河山 。
了解到这一点 , 就不难理解 , 为何东晋建国后 , 皇室内部、皇室与世族、世族与世族、世族与流民帅之间的各种权争轮番或交错上演;为何锐意北伐 , 收复失地的祖逖处处受掣 , 以至郁郁而终 , 北伐毁于一旦;为何庾亮、桓温等发动的“北伐” , 往往流于形式 , 多以失败告终 。
因此 , 出身寒微的刁协四人 , 既无门荫可依 , 只能凭藉自己的能力及对皇帝的忠诚 , 逐渐跻身高位 。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 他们与皇权构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 。 因此 , 四人才会尽心尽力地辅佐晋元帝 , 不遗余力地推行强化皇权、抑制世族的措施 。 不过 , 这些措施打破了皇权与世族间微妙的权力平衡 , 遭致权益巨损的世族嫉恨 , 最终酿成王敦之乱 。

东晋讲究门第,但为什么晋元帝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都是草根?
文章图片
不难推测 , 与刁协等四人或堪称同志的殷融心目中 , 刁协、刘隗、周顗、戴渊堪称社稷之臣 , 皇帝之佐 , 绝非王导、王敦等只顾家族私利 , 甚至起兵犯上之辈可比 。 因而 , 他力排众议 , 极力主张为刁协平反 , 并褒誉四人为“中兴之佐” , 毫不留情地将王导等虽托名重臣 , 实则国贼之辈排斥于外 。 晋成帝、庾冰等对此虽心知肚明 , 但时移境迁 , 人物代谢;王氏家族已被庾氏家族取代;利益攸关方或死或隐;皇室、世族相互牵制、依存的联合共治的门阀政治格局 , 势难逆转;因此 , 晋成帝及世族对“中兴四佐”的称誉 , 心照不宣地默认了 。

东晋讲究门第,但为什么晋元帝中兴四佐无一人是世族,都是草根?
文章图片
三、“中兴四佐”为何后世名声不显?
为何无论是东晋中后期 , 还是后世 , “中兴四佐”的事迹并未广泛流传 , 为人熟知呢?文史君推测 , 当有以下三个缘由:
一是如前所述 , 东晋中期 , 由于皇室与世族逐渐实现了权力分配、共享的微妙平衡 , 因此 , 门阀政治体制逐渐稳定、巩固 。 无论皇室 , 还是世族 , 均对晋成帝欲皇权独尊 , 进而激化皇室、世族权争的往事讳莫如深 。 众世族虽出于自家门户利益考虑 , 联合皇室挫败了王敦为使王氏独大而发动的第二次叛乱 , 也不得不违心认可皇室对周顗、戴渊、刁协的平反与追赠 。 虽然 , 这是世族妥协的底线所在 , 但这不能说明 , 他们对刁协四人的作为不耿耿于怀 。 因此 , 他们绝不会容忍皇室大肆褒扬刁协等人 , 绝不会允许刁协等人的事迹在朝野传颂 , 更不会允许朝廷中再出现刁协辈的臣子 。 久而久之 , 刁协等人逐渐被时人、后人淡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