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杨贵妃给安禄山洗澡,唐玄宗得知后为何不阻止?( 二 )


前文讲过 , ”洗三“风俗自古有之 , 并非杨贵妃独创 , 既然安禄山认了”干妈“ , 这做的一切也完全合乎常理 。 同时 , 大唐年间 ,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颇为开放 , 男女嬉笑打闹 , 并不会有什么不妥 , 整个社会风气 , 均是如此 , 杨贵妃所做作为 , 也不值当大呼小叫 。 还有就是 , 唐玄宗对自己以及对杨贵妃的自信和信任 , 众所周知 , 安禄山长得黑粗 , 与温文尔雅的中原人相比 , 简直就是一个野蛮人 , 唐玄宗也不会认为 , 自己的爱妃会和这样一个“货色”有什么瓜葛 。 所以 , 唐玄宗真的不会因此而生气 , 继而阻止 , 相反 , 他还饶有兴趣的观赏这一场景 , 并颇有兴致的扮演“干爹”这个角色 , 给安禄山赏赐了“洗儿钱” 。 包括杨贵妃在内 , 看待安禄山 , 只不过是拿一种看待奴才的眼光来看待这个胖子 , 虽说唐玄宗对其十分宠爱 , 但这种宠爱 , 是属于那种内心里看不起、把安禄山当做一个小丑看待的宠爱 , 而并非安禄山有什么才能 。 也就是说 , 无论是唐玄宗也好 , 还是杨贵妃也罢 , 只是拿安禄山 , 当做一种无聊生活的调剂品而已 。 从“生日宴”现场以及过往来看 , 安禄山似乎很享受这种状态 , 不仅没有觉得是个侮辱 , 甚至还“甘之若饴” , 任由旁人对其戏弄 , 拿他找乐儿 。 但实际上 , 如果将安禄山认为他只不过是一个小丑 , 或者是个奴才 , 那就真的是大错特错了 。 事实上 , 这只不过安禄山在戏耍杨贵妃和唐玄宗 , 正如杨贵妃戏耍他一样 。 安禄山出身于突厥最底层 , 母亲是个巫师 , 曾经的他 , 迫切的希望逃离突厥 , 甚至以生活在突厥为耻 。 之所以他会有这个想法 , 和他幼年时期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 生父的过早离世 , 使他疏于管教 , 同时 , 对于大唐的向往 , 也驱使着他积极的融入中原 。 因此 , 在有了登天的机会后 , 安禄山牢牢的将其抓住 , 利用常年练就的察言观色本领 , 谄媚也好 , 奉承也罢 , 从一个差点被乱棍打死的小贼 , 走到了如今大唐天子宠臣的地位 。
但是他深知 , 此刻的荣光 , 只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 , 大唐天子的一句话 , 就可能会让他万劫不复 , 甚至更惨 。 他想让这种荣光更为长久 , 他就需要做点什么 , 而不是由别人决定自己的生死 。 那么 , 只有一个方法 , 能够达成这个目标 , 那就是将这繁华似锦的天下 , 占为己有;将那如花似玉的美人儿 , 收入后宫 。 因此 , 安禄山不惜的自贬身价 , 用这种极为低贱的方式 , 来换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 , 让大唐的天子 , 对自己愈加宠爱 , 只有这样 , 他才能实施自己的计划 。 他的最终目标 , 是整个大唐 。 当然 , 安禄山的险恶用心并不是没有人看出来 , 开元名相张九龄就曾经说过:“乱幽州者 , 必此胡也 。 ” , 但唐玄宗却不以为然 。 很不幸的 , 张九龄一语成谶 , 安禄山在几年后 , 终于反了 。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 , 安禄山诈称奉了唐玄宗旨意 , 打着讨伐“逆臣”杨国忠的旗号 , 于范阳起兵造反 , 史称“安史之乱” 。
消息传出后 , 一时间朝野震惊 。 毕竟太平日子过得太久了 , 战争似乎是一个遥远且陌生的词语 , 一时间 , 自上而下都慌成一团 , 宫廷的护卫部队 , 都是临时由集市商贩组成的 。 而安禄山经过数年的准备 , 麾下的兵士个个以一敌百 , 杀得唐军丢盔弃甲 , 安禄山所经过的州县 , 都望风瓦解 , 甚至有县令主动开城门迎接叛军 。 即便是这样 , 唐玄宗对于安禄山叛乱 , 依然是持怀疑态度 , 不认为他这个“干儿子”、“好大臣”会造反 , 直到整个河北落入安禄山的手中 , 唐玄宗这才慌了神 。 如果唐玄宗在此时能够幡然醒悟 , 并对前线作战的大军不乱加指挥 , 同时不听信谗言 , 那么大唐即便是在最初慌了阵脚 , 但也能很快反应过来 , 毕竟当时还是有一大部分名将的 , 同时 , 开元年间积累下来的财富 , 也足以支撑战争的消耗 , 最终获胜的 , 必然是大唐 。 但历史没有假设 , 同样 , 唐玄宗也不可能醒悟 , 整个“安史之乱” , 败就败在唐玄宗的利令智昏上 , 先后因听信谗言 , 杀害名将高仙芝和封长清 , 又在杨国忠的怂恿下 , 强迫哥舒翰出战 , 最终落个大败的结局 。 潼关失守后 , 唐玄宗迫不得已 , 带着杨贵妃以及一众随从出逃 , 把长安留给了安禄山 , 自己如同丧家之犬一般 , 惶惶而逃 。 著名的“马嵬兵变”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 马嵬坡下 , 唐玄宗为稳定军心 , 不得不忍痛将杨贵妃勒死 , 自己也被强行推上的太上皇的位置 , 成为了一个孤家寡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