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时秋,西风夜转头。”8月7日14时54分,立秋如期而至。炎炎夏日,苦热如焚,人人都盼望秋天早点到来。但即使立秋已至,天气也不一定会立马转凉。
立秋凉风至,听起来多凉快!
立秋为农历七月节。古人根据一年中气候、物候变化的一般情况,又将二十四节气细分为七十二候,即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五日。按古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说法,立秋的气候确实有点“凉意”甚至“寒意”:
初候,凉风至。秋天一到,就会吹西风,“凉风”就是指“凄清之风”。
二候,白露降。此处“白露”二字,容易引起误解,因八月节也名为“白露”。按古人的解释,“白露降”是指“大雨之后,清凉风来,而天气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即在下大雨之后,空气中有水汽,看上去白茫茫一片,但水汽尚未凝结成珠。而八月节的“白露”是指“阴气渐重,露凝而白”。
【 黄河流域|立秋仍在三伏中“洒将荷叶看跳珠”】三候,寒蝉鸣。寒蝉又称寒螀、寒蜩,较一般蝉为小,青赤色,有黄绿斑点,翅透明。雄蝉有发声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三国曹植有诗句云:“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唐人李善注:“蔡邕《月令章句》曰:‘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立秋一到,便“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听起来多凉快!难怪人人都盼望立秋早点到来。这种渴望之情,在明人黄淮的《伏中苦热闻立秋将至成绝句催之》一诗中表露无遗:“闻说新秋次第来,先期特地遣诗催。要凭严令驱残暑,散作清凉遍九垓。”
居然用诗来催秋,可见暑热天气在古人心目中有多可怕。
黄河流域以南,夏秋之交依然酷热
然而,立秋三候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只是古人以黄河流域为中心总结出的三种气候、物候现象。而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东西跨度大,这三种现象并不具备普遍性。
实际上,在黄河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通常情况下,处于夏秋之交的立秋,依然是酷热难耐。宋人杨万里有《六月十三日立秋》诗云:“暑中剩喜立秋初,特地西风半点无。旋汲井花浇睡眼,洒将荷叶看跳珠。”
在暑热难耐之时,诗人唯一盼望和高兴的,就是秋天早些到来。可是立秋虽然来了,却依然无半点西风。诗人只好从井里打一桶水,用清凉的井水洗洗脸,清醒一下朦胧的睡眼。然后将剩下的水洒向池塘中的荷叶,边洒边欣赏荷叶上跳跃的水珠,自娱自乐。
一年之中暑热何时真正消散?
那么,一年中的暑热何时才到尽头?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在哪里?
一般情况下,一年中暑热的尽头是三伏天结束之时,“出伏”即意味着暑气已过。酷热与凉爽的“分水岭”是处暑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而这两个时间点往往很接近,只有几天之差。
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1日开始,至7月20日是初伏,7月21日至8月9日是中伏,末伏是8月10日至8月19日。即8月20日“出伏”。
今年的处暑节气是在8月23日,与“出伏”日相隔3天。也就是说,真正的秋凉天气,起码要等到8月20日或8月23日以后才来。
而现在虽已立秋,但中伏仍未结束。在三伏天中,中伏通常是最热的,所以这几天仍然会热浪逼人。几天后的末伏,也仍在立秋期间内,国内大部分地区仍是高温天气。尤其是南方地区,和盛夏没什么区别。
且今年异常热,世界多地出现“热穹顶”现象,即热高气压停滞在某一区域上空,像盖子一样罩住热空气,令其难以消散,使得天气更热。这种“热穹顶”今年还会不会出现?目前仍很难预料。
此外,往年即使已“出伏”,也有可能在8月底和9月份出现“秋老虎”。“秋老虎”天气出现的原因是南退后的副热带高压又再度回归,形成连日晴朗、日照强烈的高温暑热天气。虽然是秋天,但天气很闷热。
按民间的经验,如果立秋当天没下雨,那么立秋后24天依然会很热,俗称“24个秋老虎”。如果立秋当天下雨了,哪怕是毛毛雨,则称为“顺秋”,意味着立秋后天气会快点变凉爽。
立秋了,你那里下雨没有?
- 禹州市|多轮核酸下,河南确诊为何仍在增加?
- 开发|曝《战锤40K星际战士2》或不在今年发售 仍在开发中
- 科技创新联盟|黄河流域急危重症科技创新联盟在山东成立
- 维生素b族|立秋之后,可以多吃3种食物,美容养生、滋润肌肤!
- 小易|立秋时节,不容错过此野菜,能解毒,消肿止痛,吃到就是捡到宝
- 尺寸|《秦殇》Steam中文版目前仍在审核中 解锁时间待定
- 山药|立秋后,吃山药好处多,但切忌与一物同食,却有很多人不清楚!
- 燕窝|立秋后要多吃银耳,教你正确做法,好吃润秋燥,常上火的人多吃点!
- 大长腿|立秋后的天气变化早晚凉中午热孩子易感冒,多吃暖身菜,补钙强身
- 东莞|广东东莞:13例确诊病例仍在同一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