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局|2021医保谈判结果“出炉” 专家:肿瘤创新药进医保提升癌症患者保障力度

近日,2021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顺利结束。74个目录外新增药品涉及21个临床组别,其中,肿瘤用药18种。有专家指出,加快推动肿瘤领域创新药进医保,是提升癌症患者保障力度的一大利好举措。
肿瘤创新药进医保 提高肿瘤治疗水平
本次医保目录调整紧盯临床合理用药需求,着力弥补基本用药保障短板,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通过引导同治疗领域用药适度竞争和目录内药品再降价,腾出基金空间,推动实现基本用药保障升级换代。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医疗保险服务处处长冷家骅表示,医保目录动态更新,优化了医保目录结构,改善了医疗生态,促进了医疗产业发展。在肿瘤治疗方面,肿瘤创新药物不断纳入医保,不仅提高了肿瘤治疗水平,还大幅提升了医保对癌症患者的保障力度。随着创新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医生在为患者设计治疗方案时有了更多选择,价格因素对于临床用药选择的影响较前弱化,实质上提高了肿瘤的治疗效果。
今年是国家医保局开展国家医保谈判的第三年,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静林公开表示,国家医保局挂牌成立以来,健全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药品准入谈判制度,逐步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在抗肿瘤领域,冷家骅认为,医保谈判政策实施以来,提高了抗癌创新药可支付性和可及性,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用药难、用药贵问题,让更多癌症患者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医保资源。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 给肿瘤治疗产生重大影响
“在抗肿瘤领域,创新药是提升治疗效果的一大驱动力,不仅患者翘首以待,临床医生对新药上市和医保准入也十分关切。”冷家骅表示,近年来持续进行的医保改革,对肿瘤治疗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国家医保局|2021医保谈判结果“出炉” 专家:肿瘤创新药进医保提升癌症患者保障力度】“在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前,肿瘤治疗常常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很多肿瘤治疗指南推荐使用的创新药物,因价格昂贵患者可支付性低,不能及时用于临床治疗。”冷家骅说。
冷家骅进一步表示,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实施以来,抗肿瘤药物特别是临床急需的生物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等纳入医保,不仅提高了药品可支付性,为患者带来新生机,还极大改善了抗肿瘤领域合理用药问题。
尽管肿瘤创新药纳入医保,提高了药品可支付性,但在药品可及性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困难。近年来,医保谈判药品“进院难”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冷家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进院难”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医疗保障发展水平在基金统筹地区间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另一方面是相关政策协同需进一步加强,药占比、品规量、基金支付等政策务必要充分及时落地;当然医院高质量发展和绩效考核等应充分体现为参保人健康服务的总体要求,更多的考虑采用正向激励,引导医疗以临床需求和患者实际获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动医保目录中创新药品的落地。
“双通道”机制等多措并举 打通用药“最后一公里”
打通患者用药“最后一公里”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今年9月,国家医疗保障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适应国家医保谈判常态化持续做好谈判药品落地工作的通知》,要求定点医疗机构建立院内药品配备与医保药品目录调整联动机制,自新版目录正式公布后,要根据临床用药需求,及时统筹召开药事会,“应配尽配”。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并非医保目录内的所有药物都能被医院采购,对于临床上确实有需求的药品,如何实现“应配尽配”?冷家骅介绍,医院除了统一开展药品采购外,还有临时采购机制。在临时采购中,医院主要考虑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必要性,同时也要兼顾相应的考核指标如药占比、基金消耗等。临时采购也是一个需要多科室联动备案审批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处、医保处等。临时采购与其他相关长效机制协同作用才能最大限度满足患者用药需求,提高药物可及性。
冷家骅认为,国家在推动药物可及性和公平性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新药上市和医保目录准入大幅提速。相关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医保目录内药品进院提供了政策支持,增加了药品供应渠道,方便了患者用药。
今年5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完善国家医保谈判药品“双通道”管理机制的指导意见》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为确保国家医保谈判药品顺利落地,提升其保障供应水平,该文件将定点零售药店纳入医保药品供应保障范围,并实行与医疗机构统一的支付政策。这意味着,患者可通过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零售药店两个渠道,购买医保谈判药品,满足临床使用合理需求。
身为抗肿瘤领域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冷家骅希望,在抗肿瘤治疗过程中,好的创新药、分子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甚至细胞治疗药物都能成为患者用得起,用得上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