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聚焦西南特色资源 这里有全球最大中药种质资源库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美誉,特色药材资源丰富,在全国中药资源中占有独特而重要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2018年四川启动筹建“省部共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于2021年获科技部正式建设批文以来,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依托的该实验室,已建成全球最大种质资源库,汇聚了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和医院等27家单位的协同创新中心,为中药资源尤其是为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保驾护航。
“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源头和基础,也是四川乃至西南地区大力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在保障民众健康、开发创新药物、构筑生态屏障、助力精准扶贫等方面正发挥着巨大作用。”12月8日,谈到当前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发展情况,重点实验室主任彭成教授说。
“系统中医学”让中药向深度广度进军
我国西南地区处于大陆地势第二级阶梯向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过渡带,环境类型多样,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以及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的高频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独特的药材资源,西南地区中药品种约占全国中药资源的70%、常用中药的90%、道地药材的37.7%。
“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中药战略资源发展的重要部分。”彭成表示,中药作为我国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关乎生态环境保护和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过去,我国系统开展中药特色资源相关研究较少,影响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和中药资源科技创新。
为对西南特色中药资源开展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以“系统中药学”独特思想为指导,实验室凝练了西南特色中药种质的保存与创新、西南特色中药的多维评价、西南特色中药资源的转化机制与调控等3个研究方向。
“在面积达21000平方米的重点实验室内,现有全球最大种质资源库,可库容22万份中药种子,保存期限最长达50年,对保护好中药战略资源,保障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彭成说。
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益母草注射液是用于产科的中成药,临床疗效显著,对防治产后出血和降低产妇病死率有重要意义。为提升其质量和推进国际化,实验室与企业合作,按WHO基本药物的要求,对益母草注射液进行了全背景分析、全成分研究和全程质量控制,提升了益母草注射的质量,阐明了作用原理,有效促进了其市场推广,取得显著经济效益。
在开展西南特色中药附子、参附注射液、益母草注射液等30多个品种系统研究中,实验室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0余项,并在国际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600篇。在医药结合方面,实验室提出中药防治耐药菌感染创新药物发现模式和基于构效关系的创新药物发现模式,获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此外,通过对益母草、川芎、附子等30余个西南道地药材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建立起10万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0亿元,带动20个县5000余农户脱贫增收,极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古方剂”变“新国潮” 让中药走向国际舞台
中医药|聚焦西南特色资源 这里有全球最大中药种质资源库】“近年来,实验室围绕3个研究方向,研究院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新药创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0余项,建立国际、国家和行业/地方标准105项,创新中药新药4个。”彭成说。
聚集中药新药和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实验室培育了益母草的新品“川益1号”,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人工种植方法在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推广,不仅为益母草注射液提供了质量稳定的原料,也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针对全球耐药菌的重大威胁,从中药广藿香中发现了抗MRSA、耐药性白色链珠菌等耐药菌的有效物质,获国际PCT专利2项,并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支持下完成了针对耐药菌感染的阴道炎、肺炎等的创新中药的临床前研究。
实验室组建的道地药材多维评价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吸纳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港澳台等国(境)内外优秀人才400余名。此外,实验室牵头成立中药全球化联盟(CGCM)西南联盟,作为学术单位已成功完成六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工作。
实验室还牵头为泰国建立泰国中药质量标准并以泰、中、英三种文字出版,为新西兰制定红花国际标准,与企业合作实现三七通舒胶囊原料药进入《德国药品法典》,指导黑山共和国、新西兰药用资源调查和开发规划,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弘扬中医药文化。
“这些国际平台的搭建和交流,有效促进了四川和西南区域中药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企业研发、国际化进程等全链条发展。”彭成说。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