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北京控烟协会联合多名专家发布《建立医学戒烟服务体系倡议书》,呼吁将戒烟干预服务纳入医保报销

12月19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获悉,针对我国吸烟率长期居高不下,戒烟服务进展缓慢等问题,北京控烟协会联合在京的心血管、脑血管病,肺癌和慢阻肺疾病的胡大一、王拥军、童朝晖、支修益等相关领域领军专家,集中开展了“戒烟医疗服务进医保临床路径的政策研究”;用4个月时间完成了课题研究报告。用详实的临床数据和专业的分析提出了戒烟服务纳入医保的可行性建议,提出了专家倡议书,希望得到政府有关方面的重视。
据悉,中国有3.08亿人在吸烟,是名副其实的烟草生产大国和烟草受害大国。近10年来,国际社会在控烟领域成绩斐然,全球成人吸烟率除中国外已下降到17.1%,而中国吸烟率还在26.6%徘徊。控烟工作与无烟环境立法、警示烟草危害、禁止广告促销赞助、提高烟草税的政策相关,还与政府是否提供戒烟服务的效果相关。
中国2018年成人烟草调查发现,在全国现有吸烟者中,只有16.1%的吸烟者在未来12个月有戒烟打算,而全球成人烟草调查中有戒烟打算的这一比例平均为60%。戒烟的动力除外环境造成的吸烟压力外,国家的戒烟政策和医护人员对吸烟者的戒烟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些发达国家,医疗保险政策规定,对中度烟草依赖患者的戒烟干预时间规定为3-10分钟,对重度烟草依赖者的干预要超过10分钟;且每年给与两次尝试戒烟的报销机会,每次戒烟应包括4次高强度的戒烟咨询。但我国100万个医疗机构中,有戒烟专业门诊的机构多年累计不到800家。中国男医生的吸烟率在国际同行业中是最高的,说明医务界对烟草危害和戒烟所带来的康复效益尚有缺乏。
北京控烟协会表示,因为吸烟戒断反应强烈且痛苦,世界卫生组织1992年将烟草依赖作为疾病列入国际疾病分类目录,并于2021年将戒烟药物纳入基本药物清单,认为医学戒烟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并提高戒断率,所以戒烟需要医生提供科学干预。
据悉,近十年来,国际医学界对吸烟带来的疾病风险和戒烟后对主要慢性疾病(包括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癌症)以及生殖健康的研究产生了许多最新结果。发现戒烟对12种癌症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开始戒烟也比继续吸烟的患者相关死亡率低51%。对心血管发病的流行病学和戒烟的风险评估发现,戒烟和避免二手烟后,此类紧急事件的发病率也迅速下降。
北京控烟条例执行25个月的比较研究发现,仅脑卒中一项就避免了18137例的因脑卒中入院治疗,改变了北京市急性心肌梗塞和脑卒中的粗住院率的长期上升趋势。而戒烟对已经患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为重要。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具有更高水平的炎症标志物,随着戒烟时间的延长,炎症标志物和渗出性的降低幅度很大,戒烟对临床工作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但很多医生认为,只要患者知道自己得病了,都自动戒烟了。但研究发现,即使是患癌症,也有40%吸烟者仍然难以彻底戒断,大量的吸烟患者因为戒断痛苦而偷偷吸烟,却对医生和家人说自己戒烟了。
2019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到2022年要将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降至24.5%,到2030年降至20%。为实现这个目标,全国心血管疾病专家、癌症、呼吸疾病和全科医学专家共同起草了倡议书。希望卫生系统全行业行动起来,建立覆盖全国的医学戒烟服务体系。
为此,北京控烟协会提出,建议将烟草依赖列入门诊与出入院诊断,强化住院患者和基层门诊的戒烟干预,将戒烟干预补充到住院临床路径中,即针对每个病种,制定医院内医务人员必须遵循的诊疗模式和工作程序。要开展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烟草危害和指导患者戒烟的知识与技能培训”;建立独立的吸烟检测方法,让戒烟药物进入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绿色通道,建立专项戒烟科研资金,探索将戒烟干预服务纳入医保报销的途径;建议统筹医保基金和公共卫生服务资金使用,才能在更高层次体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价值为导向,发挥政府公共资金战略购买的作用;调动医院医务人员主动提供戒烟服务的积极性。
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严雨程 北京报道
烟草|北京控烟协会联合多名专家发布《建立医学戒烟服务体系倡议书》,呼吁将戒烟干预服务纳入医保报销】编辑 谭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