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
您是否觉得明明血糖控制得很好,怎么还是出现了很多并发症?这是因为您忽视了一个“新指标”!两类新药物和三个生活中的小细节,糖友如何做才能远离并发症?
文章插图
家住北京的郝阿姨是一位21年糖龄的老糖友,最近几个月总是感觉看东西不清楚、双手双脚发麻、有时候头昏、脚底发凉,儿子带她去医院进行了详细的身体检查,这一检查可是吓了郝阿姨一跳,发现眼底出现了视网膜病变,尿微量白蛋白阳性,肌电图提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颈动脉也有狭窄,更吓人的是脑核磁竟然说有“缺血”。
文章插图
郝阿姨不明白为什么,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奇了怪了”,因为她觉得自己听医生的话,按照医嘱控制血糖,并且监测血糖。每3个月或者6个月还去医院测一次血红蛋白,每次测血糖都很满意,糖化血红蛋白也波动在7%上下。
郝阿姨自己感觉血糖控制得挺平稳的,所以最近三年来就没有来筛查并发症。她找到栏目组,想求助专家:为什么自己这么在意,还是出了这么多并发症呢?
像郝阿姨一样的情况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并不少见,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不错”,但依然出现了并发症。
这是因为她只关注了糖化血红蛋白而忽视了一个“新指标”。所以郝阿姨的血糖水平实际上并没有她自己认为的那么好,血糖有高有低,波动比较大,最终损害了她的血管和神经。
文章插图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现血糖波动,预防并发症呢,专家带来了2021年12月份美国糖尿病协会最新发布了《2022版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
一是血糖监测方面有更新!
这个更新可以更立体的评估我们的血糖情况,远离并发症。
二是降糖药物方面有更新!
能更好的保护心脑肾,减少并发症的出现。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2022版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血糖监测】部分指出,TIR与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相关,可用于血糖控制的评估。
TIR是指24小时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正常值是3.9-10之间,一天24小时之内占比在70%,也就是说一天至少要有16.8个小时血糖在3.9-10之间才算合格。
文章插图
TIR越高,说明血糖波动越小,并发症发病率越低,预后越好;
TIR越低,说明血糖波动越大,并发症发病率越高,预后越差。
TIR每下降10%,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增加64%,糖尿病肾病发生风险增加40%。
文章插图
平时我们测血糖只是一个点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也只是反映最近2~3个月内患者的平均血糖水平,所谓平均就会隐藏血糖的高峰和低谷,而新的诊疗标准更新的一个“新指标”,可以辅助糖化血红蛋白,发现隐匿的血糖高峰和低谷。
哪些人需要关注TIR?
1型糖尿病人群
2型糖尿病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时
住院期间围手术期
莫名其妙的高血糖或低血糖
有夜间低血糖
妊娠期的糖尿病患者
这些人群可以到医院做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从而得到TIR的值。
文章插图
专家展示24小时动态血糖监测仪的使用感受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022版 ADA糖尿病诊疗标准》推荐:列净类和鲁肽类可用于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的起始治疗(适用于2型糖尿病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或慢性肾病,或伴此类疾病高风险的个体),并且可根据降糖需要选择是否联用二甲双胍。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药物服用请遵医嘱。
哪三类心血管疾病人群适合两类新药?
年轻糖尿病患者(年龄<50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10年,无其他风险因素,定义为中等风险。
糖尿病持续时间≥10年没有靶器官损伤;加上任何其他风险因素被定义为高风险。
糖尿病患者和已经确定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目标器官损伤(眼底病变、左心室肥厚、肾脏病变),或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主要风险因素(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吸烟、肥胖)被定义为非常高的风险。
文章插图
这三类人群可以到医院询问医生,是否适用于以上“两类”新药,但用药一定要遵医嘱。
34年糖龄的老糖友的控糖秘诀
心情好,对血糖控制有好处
每天吃点杂粮,可以帮助控糖、通便
胰岛素无针注射器(打胰岛素也能不受罪)
文章插图
【 新药|糖尿病最新诊疗标准公布:关注一个新指标,用对两类新药,远离并发症】(健康谈)
- 糖尿病并发症|季市镇中心卫生院: 糖尿病“两筛三防”再升级
- 糖尿病|恼人的耳鸣 未必是上火勾起的
- 空腹血糖|谁说糖尿病人不能吃水果
- 广州医科大学|肥胖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同时,需要减重么?
- 张江|推动创新药尽早惠及患者!云顶新耀首个新药研发中心在张江投用
- 全国|最新!22日10时起,全国高中风险区5+139个
- 血糖升高|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不吃药!3个方法能让血糖乖乖听话
- 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恶心、呕吐、心慌... 当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 糖尿病患者|长兴:医防融合助力慢病诊疗
- 通报|安徽最新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