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前一句是什么全诗( 二 )


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 , 虽然政治第一、文学第二 , 但是按理来说 , 他不可能在写诗上是一个“笨蛋” 。为什么他“炼”字十几遍 , 仍旧选择了老掉牙的“绿”呢?
除了我们前面提到的 , 可以增加“春风”的实体画面感之外 , 这个“绿”字其实是贯穿全诗的“诗眼” , 它和第二句、第四句要表达的真实内涵 , 都有联系 。
要知道王安石诗中“绿”字的潜在内涵 , 我们就得先弄懂“草绿” , 在古诗中还代表了什么 。
唐代大诗人王维有一首闻名的《送别》 , 他在诗中说:“春草年年绿 , 王孙归不归” 。这里的草绿 , 含有“归隐”的意思 。
传说淮南王刘安去世以后 , 他手下的人作了《楚辞·招隐士》 , 呼唤他的魂魄自山中归来 。后来“王孙”和“春草” , 徐徐和“归隐”的意象就联系起来了 。
因此 , 王安石在这里用“绿”字 , 就是暗指自己有“功成身退”的愿望 。诗中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 就是对“绿”字最好的补充说明 。
所以 , 这个“绿”串起了第二句中的“钟山” , 带出了最后一句“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都是在说明 , 当时王安石心中的喜悦与矛盾的情感是同时存在的 。
一方面 , 王安石为自己能够重新当上宰相 , 感到兴奋;另一方面 , 他已经热爱上了隐士的生活 。他想尽快实现自己的抱负 , 再学习前贤古人 , 退隐山林 。
诗中没有提到“春草” , 写下“绿”字 , 就等于写了“春草”;写了“春草” , 就写出“归隐”的台词 。因此 , 这才是王安石用这个“绿”字要表达真正的含义 。
所以这首诗 , 表达的是一位古代贤人功成身退的政管理想 , 立意是很高的 , 它体现出了一个理想文人为人处世的高尚节操 。
但是 , 如今的因为不通古代典故 , 不解王安石的专心 , 只是孤立地看待这个“绿”字 , 又没有联系前后文 , 于是就会错了意 。
特殊是这样的批评 , 出自钱锺书、臧克家这类大学者之口 , 争议当然就来了 。
二、吴小如不想钱锺书挨骂吴小如也是研究诗词的大家 , 因为钱锺书对“绿”字的批评、认为用“绿”写春风太老套
 , 遭到了很多人反对 , 吴小如又专门去研究了王安石这首诗的传播过程 。
最后吴小如发现 , 这首诗在早期的版本里面 , 写的不是“又绿江南岸” , 而是“自绿江南岸” 。只是到了《容斋随笔》以后的版本里面 , 才被改成了“又绿江南岸” 。
吴小如的意思是:钱锺书认为这个“绿”字用得比较陈旧 , 那么把它前面的“又”改成“自” , 会不会就是比较新奇的呢?
然后 , 吴小如用非常翔实的论述 , 证实了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原版 , 里面就是“春风自绿江南岸” 。但是 , 很多人对此仍旧不同意 。
这样的行为 , 显然和金庸替倪匡强辩“南极本来有北极熊 , 但是被卫斯理打死了”差不多 。
其实 , 名人也是人 , 偶然出错 , 也是不可避免的 。另外 , 我们对于前人所作的诗词 , 实在没有必要去“挖出”最初的版本 。
包括李白的《将进酒》、《静夜思》 , 还有之前我们曾经提到过王之涣的名篇《凉州词》在内的 , 绝大部分的唐诗、宋词 , 元曲 , 在流传的过程中 , 都有字词改动的现象 。
那些最后能够流传千年的版本 , 都是得到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 , 公认的“最优”选本 。
当然 , 王安石这首《泊船瓜洲》在流传过程中 , 也起了一些变化 。不过他这个“绿”字 , 始终都没有被人改动过 。
这就足以说明:古人在对这首诗的解说过程中 , 对这个“绿”字的用法 , 是持肯定态度的 。所以并不是最原始的版本 , 就一定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版本 。
中国文学史上 , 一直有一个“集体创作”的习惯 。从前我们老说 , 中国古代的小说是“集体创作”的结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