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二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上海租界五十余年拓展示意图 , 无论面积、人口都远超上海县城
上海县城位于如今的南市区 , 距离最早的英租界有五、六里地远 。 租界的扩大 , 使原先各自独立的租界与上海县连成了一片 , 形成由南向北 , 上海县城—法租界—英租界—美租界的格局 。 上海县里越来越多的华人进入租界受雇于洋人 。
既然名为“租”界 , 这片土地的所有权自然是属于中国方面 。 清朝官府采用“永租”的形式 , 将土地永久性租给洋人 , 收取一定租金 , 但不得以任何理由收回 , 洋人却有权将土地转租给任何人 。
这样一来 , 洋人可以对土地任意支配 , 与拥有产权只有名义上的差别而已 。 正是由于清/民国政府的不断妥协退让 , 使上海租界的规模越来越大 , 权利越来越多 , 成为事实上的“国中之国”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上海租界的扩张(动图)
二、国中之国
上海租界建立在一片空白的河滩地上 , 一切都需要从头建起 , 英租界首先成立的行政部门便是一个负责道路和码头建设的委员会 。
1853年初 , 太平天国战事波及苏南 , 大量华人难民涌入租界 , 使租界内的人口从数百激增至两万多 , 开始像一座真正的城市 , 原先的房屋、道路等建筑设施不敷使用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工部局大楼 , 可以看作是公共租界的市政府
为了应对这种局面 , 三国领事在1854年7月擅自修改《上海土地章程》 , 共同组织一个市政机关“工部局” , 以及类似于市议会的董事会 。 法租界随后成立了类似的公董局及董事会 。
工部局和公董局实质上都是正式的政府机构 , 可以向租界内的外侨和华人收取地税房捐、拥有相当于警察局的巡捕房 , 对工商、出版、娱乐等行业实行管理 , 所属部门多达十来个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公共租界工部局旗帜 , 带有浓烈的英伦风格
在工部局的管理下 , 上海租界的城市建设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 中国第一套完整的下水管网、最早的电气化路灯等等 , 都出现在上海租界 。 不但上海县仿照租界的模式建设华界 , 连全国各大城市都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
更重要的是 , 领事裁判权使租界拥有独立的司法 , 通行的也是董事会制订的法律 , 完全脱离了中国司法的管辖 。 租界还成立自己的武装 , 即万国商团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工部局的外籍巡捕 , 恍若殖民地警察
与殖民地相比 , 租界的主权在名义上仍然属于中国 , 但租界内几乎一切事务都由工部局与公董会及董事会作主 , 清/民国政府都无权干涉 。 不过 , 租界毕竟是“租”的 , 理论上将来会归还中国 。
换一个角度来看 , 上海租界这套完全独立的自治管理机构 , 保证了租界未受到清末民初频繁战乱的影响 。 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完善的市政建设、优良的港口条件 , 以及面向长江流域庞大市场 , 使上海租界即将呈现出不亚于伦敦、巴黎的繁荣景象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上海的法租界街景
三、离不开华人的繁荣
上海租界设立的前十年中 , 洋人和华人是迥然分开的 , 虽然租界当局并不禁止华人进入 , 却不允许华人建房或租房居住 。 1850年时 , 租界内常住居民仅有210位外国侨民 。
1853年 , 太平天国战乱遍及长江下游诸省 , 只剩下上海一域未受波及 。 上海县城又爆发小刀会起义 , 来自各地的难民涌入租界并定居下来 , 使租界内的华人猛增到2万 。 租界当局和上海县衙都企图把难民赶回华界 , 却遭到洋商的反对 。
【爱历史】上海百年租界: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欧美租界是怎样的存在?
文章图片
▲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在上海得到快速发展 , 对上海的繁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有不少华人难民曾是富豪之家 , 他们在租界内买房、租房以及日常消费 , 都给洋商带来了不菲的利润 , 更使租界充满活力 。 可以说 , 上海租界的繁华正是由此而发端的 。
1860年和1862年 , 太平军两次进至上海外围 , 一度使租界内的华人难民超过50万 。 战事结束后 , 难民数量大幅回落 , 但租界华人的增长趋势已经无法遏制 。 1890年 , 租界总人口达20万 , 其中外国侨民只有40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