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四 )


太丘长陈寔、寔子鸿胪纪、纪子司空群、群子泰四世 , 于汉、魏二朝并有重名 , 而其德(即家族名望)渐渐小减 。 --《博物记》
【爱历史】宿命的悖论:论颍川荀氏对曹魏政权的态度
文章图片
陈泰刚直 , 司马昭隐诛之
荀攸的“带头劝进”令曹操十分满意 , 魏国建立后 , 迁尚书令 , 继承叔父(即荀彧)故职 。
魏国初建 , (攸)为尚书令 。 --《魏书十荀攸传》
只不过荀彧的尚书令是供职于“汉朝尚书台” , 荀攸的尚书令是供职于“魏国尚书台” , 可谓“杀人诛心” 。
小结
有道是“刚者易折、柔者长存” 。 荀氏叔侄儿三人的人生履历 , 便是其生动佐证 。
颍川门阀精研刑名 , 与魏武“贵法术”不谋而合 , 是其创业初期的核心助力 。 二荀举荐的人才 , 入为卿相 , 出做郡守 , 权倾半朝 。
注:刑名亦称“形名” , 讲究名实相符 。 早期刑名倾向法家 , 后期转为玄学 。 此处不再展开 。
讽刺之处 , 是钟繇、陈群、郭嘉、戏志才等颍川人无一例外是“嬗代大谋”的支持者;首领荀氏反倒成了“不识抬举”的异类 。
大概是“受困于盛名” , 受到儒学影响的荀氏 , 不可避免存在“心存汉室”的主张 。 为此与野心日盛的曹操产生了严重分歧 。
作为献帝侍讲的荀悦 , 最先死去 。 考虑到其《汉纪》开篇透露的浓郁“大汉情节” , 死于赤壁之战翌年(209)并不足怪 。 因为在统一无望的情况下、曹操的“心态转变”也恰始于此 。
作为曹营前期的二把手 , 荀彧在赤壁之战去年(207)亦与曹操闹翻 。
彼时其前后十余次拒绝魏武的“三公之赐” , 甚至逼得曹操另辟蹊径 , 为其加食邑二千户 , 使为“外姓之首” 。 然而赤壁之战后 , 荀彧却依然消失记载 , 可见其立场并未软化 , 直至被鸩杀 。
在目睹二位叔父先后丧命(荀悦死因待考)的惨剧后 , 荀攸的立场转变得相当彻底 , 甚至带头劝进 , 谄媚嘴脸溢于言表 。
然而壮年时“谋诛董卓”以及身故后“钟繇撰写未就”的蹊跷 , 却依然透露了荀攸“憎恶篡臣、心存汉室”的事实 。
有道是医者不能自医 , 荀氏若知自己举荐的人才 , 全都望风承旨、做了曹魏嬗代路上的鹰犬爪牙 , 不知是否有过些许懊悔?
最为讽刺之处 , 是被鱼豢写进《典略》的荀彧 , 在曹魏灭亡的最后一年(咸熙二年公元265) , 在司马炎授意下 , 被追封为“太尉” 。
太祖馈彧食 , 发之乃空器也 , 于是饮药而卒 。 咸熙二年 , 赠彧太尉 。 --《魏氏春秋》
彼时西晋尚未建立 , 而汉朝已经灭亡 。 可知荀彧之“太尉” , 非汉非晋 , 而是魏臣 。 且太尉位居三公 , 即曹操当年“废三公”时特意废掉的职位(保留了丞相与御史大夫) 。
注:可知当年曹操为荀彧准备的、当是太尉之职 。
荀彧在死后半个世纪(212-265) , 依然没有逃脱自己的宿命 。 自诩“大汉忠良”的荀彧 , 在“大魏篡臣”司马炎的指使下 , 被迫戴上了自己当初“屡次拒绝”的三公帽子 。
更不用提 , 荀彧的帽子上 , 刻的还是“大魏”而非“大汉” 。
人的命运 , 有时就是这么荒悖可笑 。
我是胖咪 , 企鹅号历史原创作者 。 漫谈历史趣闻 , 专注三国史 。 从史海沉钩中的蛛丝马迹、吉光片羽 , 来剖析展开背后隐藏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