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清史: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 二 )


消息传到朝廷 , 令众人非常高兴 。 当时 , 出现了两种声音:一是张之洞、彭玉麟等强硬的主战派 , 他们建议乘胜追击 , 不能撤兵 。 一是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 , 他们主张“乘胜即收” , 趁机和法国议和 。
【历史故事】清史: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
文章图片
▲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
李鸿章这种态度 , 但从表面看 , 有“卖国求和”的嫌疑 。 实际上 , 他是怕在陆地上和法国打下去 , 会使东南海上告急 , 怕台湾被法国人占领 。
精于外交的曾纪泽也支持他 , 说边境那打败了法国 , 趁此机会谈判 , 中国极体面 。 稍让步些 , 也合算 。
朝廷考虑后 , 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 。 同时 , 还饬令张之洞等不得再过问法国和越南间的事 。
1885年6月 , 李鸿章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 , 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 , 又称《中法新约》 。 清政府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 , 法军退出台湾等地 。 自此 , 越南脱离了和清朝的依附关系 , 再也不是其藩属国了 。 法国逐渐把越南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 并使之成为了入侵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跳板 。
【历史故事】清史:不败而败的中法战争
文章图片
▲中法新约签订
结论
中法战争 , 表面上是清朝“不败而败” 。 实际上 , 议和是清朝在稳定大局的前提下 , 寻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 此战保住了台湾 , 却使越南与中国彻底脱离了关系 。
【参考资料】《清史稿·李鸿章传》《清代通史》《德育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