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产导演”黄蜀芹:8部电影拍了20年,小题材抒发大感情( 三 )


但是 , 这样的拍摄想法 , 在那个刚刚苏醒的季节 , 与大环境、大主题不相符 , 因而久久难获通过 。 黄蜀芹后来回忆说 , 当时无论是电影还是文学 , 主题大多是“反思” , 而这部影片所表现的50年代青年那种高歌猛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生活与时下的主流思潮并不相符 。 浩劫刚过 , 创伤还在 , 当时出现争议 , 她能理解 。
影片送审时 , 评审委员会的大多数人认为片子很“左” , 有人批评说 , 举国上下都在深刻反思 , 你们的片子表现得这么热情和冲动 , 甚至充满了歌功颂德 。 黄蜀芹虽然有满腹理由 , 但是 , 由于性格原因 , 面对批评她几乎一句话说不出来 。
幸好 , 作为原作者和编剧之一的王蒙也参加了座谈会 , 他拍案而起 , 与批评者舌战 。 座谈会后 , 黄蜀芹和王蒙站在小西天街口的城墙边 , 站着交谈了一个多小时 。 她说 , 亏得你在 , 我简直没词 , 如果你不在 , 片子肯定死掉了 。
影片在上海试映时 , 却气氛热烈 , 发言者都很激动 , 黄蜀芹也泣不成声 。 张弦这才知道 , 原来不苟言笑的黄蜀芹是个感情丰富的人 , 只是藏得很深很深 。
女性电影《人鬼情》“低产导演”黄蜀芹:8部电影拍了20年,小题材抒发大感情
文章图片
拍完《青春万岁》之后 , 黄蜀芹又执导了儿童片《童年的朋友》和惊悚反特片《超国界行动》 , 她拍的这几部片子艺术性都不突出 , 更不前卫 。
她给自己按下了暂停键 。 她有一种欲望 , 觉得自己应该拍一部好电影 , 所谓“好” , 就是要非常突出 , 能表达自我 。 半年的时间里 , 她每天都是翻小说和各种期刊杂志 。
一天 , 她在《天津文学》上读到蒋子龙的纪实小说《长发男儿》 , 小说写的是京剧女武生裴艳玲的故事 。 小说结尾提到的裴艳玲新剧《钟馗》 , 让她眼前骤然一亮 。 她一抬头 , 正好看到墙上那些色彩斑斓的大花脸 , 那是她的丈夫、上影美术师郑长符的戏曲人物画 。 她当时就感到 , 女人反串男人 , 而且是一个丑鬼 , 这种反差里有着巨大的容量 , 也有独特的形式感 。
黄蜀芹到裴艳玲所在的河北梆子剧院去体验生活 。 裴将自己的人生故事向她和盘托出:她的生父和养父、婚姻和恋情 。 从她身上 , 黄蜀芹体会到一种感同身受的深刻孤独感 。
黄蜀芹上的中学是女中 , 性格内向 , 小学时候就特怕男生 , 怕他们欺负 。 女中六年才把自己的天性全部释放出来 , 像个疯丫头一样 , 这是个很大的变化 。 黄蜀芹说 , 她惧怕的是 , 其实是种压迫感 。
黄蜀芹的叙述风格 , 有别其他男性导演 。 黄蜀芹说 , 一个故事你可以从社会角度 , 可以从男性视角 , 主流视角去做 。 而裴艳玲的故事给了她一个思考的崭新角度 。
原小说在表现政治运动方面的素材很多 , 但她打定主意这次不从社会动乱去反映人 , 甚至对时代背景的交待也放在次要位置 , 而是深入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 。 她和主创团队一稿一稿反复筛选 , 以选择那些最能体现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痛点的场景 。
有人说 , 改编自《长发男儿》的《人鬼情》 , 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一部女性电影 , 但是 , 在拍摄前或拍摄中 , 她从来没有读过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 , 或者书籍 。 女权主义者这几个字她知道 , 但是具体是什么 , 一点不知道 。 拍电影的时候 , 她也没有去寻找或者去看这方面的书 。 她也觉得用不着看 , 那些感觉就存在在生命的记忆和体验里 。
《人鬼情》在国际电影节参展时 , 被公认为中国的女性电影 。 电影学者戴锦华称之为中国第一部、也是到当时为止唯一一部女性电影 , 它是关于表达的 , 也是关于沉默的;它关乎一个女人真实的故事与命运 , 也是对女性尤其是现代女性历史命运的一个象喻 。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将《人鬼情》称为中国的“作者电影” , 是从民族土壤里生长出来的 , 钟馗就是中国的“卡西莫多” 。 他说:“黄蜀芹找到了自我 。 ”
不一样的《围城》“低产导演”黄蜀芹:8部电影拍了20年,小题材抒发大感情
文章图片
电影之外 , 黄蜀芹也曾尝试拍过电视剧 , 第一部就是改编自钱锺书的《围城》 。 黄蜀芹曾有一句“狂话”:如果要拍《围城》 , 那么自己是最合适的 。 黄蜀芹此话非虚 , 她的《围城》播出后火得一塌糊涂 , 还连摘大奖:第十届全国电视飞天奖二等奖 , 最佳导演奖;首届国际电视节金熊奖;全国电影厂优秀影视片评比一等奖 , 最终被评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五十部经典的中国电视剧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