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二 )


[典故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四回:连王夫人尚另眼相待,何况别人 。译文:连王夫人都要用另一种眼光看待,何况是别人呢 。
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什么?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有教无类就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下贵贱之分. 孔子的学生中就是各种阶层的人都有,所以他主张有教无类 。是孔子提出的;正因为他提出这个,他的学生有好的有坏的.什么样的人都有.72个贤人都是他的学生.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 。
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 。
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 。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7]的思想 。“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 。
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 。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 。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 。“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 。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 。
“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有教无类”是什么意思?

文章插图
1、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贵贱、2113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 。2、有教无类,从根本上决定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
有教无类的涵义不是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集团、特定群体的人可教,而是人人可教,人人可教即人人可学,人人可学即大众之学 。
3、有教无类不是某部分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人的问题 。孔子内教导人的,不是如何挣大容钱、发大财、当大官,而是人如何才称得上是人,怎样才能算作人,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孔子告诉我们做人比发财更根本、更基础、更富有根源性 。要做人,就要修己 。
孔子儒学的意义就在于将礼乐教化不分族类、不分老少向所有人敞开,实践有教无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