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二 )


2.竹编工艺品
竹编工艺品是将楠竹、慈竹等主要原材料经过采竹;卷节、开片;刮青、分篾;三防、染色;编织等工艺流程后形成的装饰器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编艺术已经达到十分高超的技艺 。如今,竹编凉席、纸巾盒、工艺果盆(如图4所示)、竹篮和各式各样的小工艺品广泛应用于室内设计中 。
3.竹灯具
在灯具设计中,竹子较常应用于制作灯具的支架和灯罩 。一般选用5年生的竹子,经过切割、开条、烘干、精铣、打磨、组胚、上漆等工序后成型竹制灯具 。竹材的力学强度大,能满足竹材作为灯具支架的力学要求 。竹材较为柔软,能弯曲成不同形状以满足灯具的造型需求 。竹篾编织的灯罩透光性可以根据使用需求来调整编织方法,从而达到满足照明需求和营造空间气氛的效果 。图5所示的竹灯具,原竹材料搭配现代感十足的造型设计,使得整件灯具既传达出纯天然生态材料的质感,又符合了现代的审美要求 。
三、小结
室内设计本来就是一次文化与设计结合的行为,竹材在技术性、艺术性、和经济性都较好的符合了现代设计的要求,竹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的分支,丰富了设计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对竹材自然属性的把握和现代科技的结合,在技术上弥补了竹材易腐、易霉、易长虫的自然缺陷,同时竹材独特的肌理、颜色也将设计作品更贴近自然 。材料的创新是推动室内改革和发展的动力,材料的自然属性的体现也是以人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竹材越来越多的被利用到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同时也很好的诠释了绿色环保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
;
竹材的构造是怎样的?竹材内部的细微特征、细胞排列及组成成分 。构造特点影响竹材的物理、化学及力学性质,对竹材干燥、防护和溶液渗透,以及竹材切削、篾编、胶合、压缩等加工技术都有很大关系,同时在竹类分类上亦有重要意义 。竹材构造分宏观、微观及超微3种 。
竹材宏观构造
在肉眼或扩大镜下所见到的竹材特征 。包括竹青、竹肉、竹黄 。竹青是竹壁的外侧部分,组织紧密,质地坚韧,表面光滑,覆有蜡层,绿色或黄色,有的竹种还具条纹及斑点(如黄金间碧玉竹及斑竹);竹黄在竹壁内侧,组织疏松,质地脆弱,呈黄色;竹肉位于竹青及竹黄之间,由维管束及基本组织构成 。竹壁维管束颜色较深,在横切面上呈麻点状,纵切面呈丝状或线状、平行排列;通过竹节时出现弯曲、分枝、联结,并形成节隔维管束 。竹壁外侧维管束小而密,基本组织数量少;内侧维管束大而稀,基本组织数量多 。竹材密度及力学强度是竹壁外侧大于内侧 。
竹材微观构造
在显微镜下见到的竹材特征 。竹材节间构造自外至内分表皮层、皮下层、皮层、基本组织、维管束、髓环及髓(见图) 。
表皮层
竹壁最外的一层细胞,由长形细胞、栓质细胞、硅质细胞及气孔器构成 。长形细胞数量最多,呈长方柱形,纵行排列整齐 。栓质细胞和硅质细胞形状短小,常成对结合,散生于长形细胞行列之中 。每平方毫米竹秆表皮上有数个至十几个气孔 。
皮下层
由一至二层小形柱状细胞构成,胞壁较厚 。丛生竹皮下层胞壁较薄,和皮层细胞无明显区别 。
皮层
由数层至十几层细胞构成,比皮下层细胞稍大 。皮层宽窄因竹种及竹秆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大秆竹种皮层细胞列数多于小秆竹种 。同一竹种竹秆,基部皮层细胞列数多于梢部 。如毛竹竹秆基部皮层细胞为10~12列,中部为5~6列,上部为2~3列 。幼嫩竹秆皮层细胞含叶绿体,故秆面呈绿色 。
基本组织
为一些多角形薄壁细胞,胞壁随竹秆年龄增大而逐渐加厚,具单纹孔 。细胞大小不一,一般长度50~300微米,直径30~60微米 。
维管束
散生于基本组织中,其大小和密度与竹秆部位、竹秆粗度及竹种有关 。维管束横断面积一般为0.1~0.5平方毫米,每平方毫米竹材约有5~7个维管束 。同一竹秆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维管束横断面积逐渐减小,密度逐渐增大 。同一竹种秆粗的维管束密度比秆细的小 。维管束由韧皮部、木质部及其四周的纤维群所构成 。韧皮中有筛管、伴胞及小形薄壁细胞 。木质部有木质化的导管及木薄壁细胞 。导管为环纹、螺纹、网纹或梯纹型,一般长度300~1200微米,直径15~200微米 。纤维的大小和含量与竹秆部位和竹种有关 。多数竹种纤维长2.1~2.7毫米,宽14~19微米,长宽比为119~172 。竹秆纤维,在竹秆中段最长最粗,下段次之,上段最短最细;在竹壁中部最长最粗,内部次之,外部最短最细 。纤维的长宽比,在竹秆上段最大,向下逐渐减小;在竹壁外部最大,向内逐渐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