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看两不厌”的下一句是什么?( 二 )


”初到宣城的李白,生活的如此悠闲自在,称心如意,怎么可能会有“独坐敬亭山”的孤寂和“众鸟高飞尽”的伤感呢?此外,从这首诗的字面上分析,既然李白对敬亭山达到了相看不厌的程度,应是看了多次,而不会是初次相看,所谓“不厌其烦”、“好书不厌百回看”便是这个道理 。由此推测,李白这首诗不太可能是天宝十二载初次来宣城时所作,而应是在多次登临敬亭山后所发出的感慨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
【“相看两不厌”的下一句是什么?】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
相看两不厌下一句是什么 相看两不厌的原文及翻译

“相看两不厌”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1、相看两不厌下一句: 只有敬亭山 。2、原文:《独坐敬亭山》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3、翻译: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我们互相看着都不觉满足,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相看两不厌下一句是什么,相看两不厌后一句
“相看两不厌”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相看两不厌下一句: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作者]李白[全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译文: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简析]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 。
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 。“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 。
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
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 。“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