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二 )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3]。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原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
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译文(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解释〗琢:雕 。
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 。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道:道理常德:固有的特点,本性 。
害:妨碍;影响念:思考【意思】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人如果不认真学习,就永远不会懂得许多知识和道理 。出处《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出自《三字经》天资丰厚的美玉,也要雕琢后方可成器具 。
人要经过后天的培养,才能懂得学会做人的道义 。
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实践的必要性,是成才所必须的 。即使天分再好,也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
玉不琢不成器的后两句是什么
玉不琢不成器的下一句是什么

文章插图
玉不琢,不成器的后两句是:人不学,不知义 。出处:《悔学》:“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
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慎哉?”白话释义:(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物品,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有才德的人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考虑吗?扩展资料文章启示:《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 。
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写作背景: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例:《醉翁亭记》最后一句),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 。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 。
又喜奖掖后进,苏轼兄弟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 。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 。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 。
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 。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 。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