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5顶管岩石机多重( 二 )


4.3、爆破施工
本工程爆破是在地下深处进行,一侧为公路,另一侧距建筑物比较远,爆破对周边影响不大 。针对线路实际情况,确定爆破直径较管外径大20cm,采用微差控制爆破法施工 。总体爆破原则为:短进尺、快循环、弱爆破、少干扰、勤测量、紧封闭 。
4.3.1、炸药的选用
穿越岩层基本上为中风化泥岩,强度较高,岩层局部破碎、裂隙较多,雨季中有少量地表渗流的裂隙水 。故选用2#岩石乳化炸药(防水型炸药) 。
4.3.2、爆破参数的选择
爆破设计参数、布眼及用药量见炮眼布置图和表1 。
表1
爆破设计参数 (方案)
爆眼名称 孔号 孔径(mm) 孔深(mm) 周长间距(mm) 圈间距(mm) 孔角度(°) 每孔装药量(kg) 备注
第一排 掏槽眼 1-3 42 1200 420内斜87.5 0.35 1号不装药
第二排 辅助眼 4-13 42 1000 377 400 直孔 0.3 全部装药
第三排 周边眼 14-29 42 1100 412 450 外斜92.5 0.3 全部装药
4.3.3、全断面爆破开挖工艺流程
全断面爆破开挖工艺流程图
说明:按工艺流程循环进行,直至岩石段顶管全线贯通 。
4.3.4、炮眼放点及钻孔
根据爆破布眼图,在工具管的前方定出爆破中心点(1)和布眼点进行放点位,布眼点用红线划上 。见图3
钻孔选用YT-26气腿式凿岩机,钻孔时将眼口周围杂物清除,按设计(见表1)的眼位、斜度、深度进行钻孔 。
4.3.5、 炸药与起爆体安设
单孔药量:Q=qwEL
式中:q为爆破药量单耗,根据经验在一个自由面的情况下取1.6—2.6kg/m3 。
装药前用高压风对炮孔进行清孔处理,然后按设计的装药量
(见表1)进行装药,装药结构采用反向装药,并用炮棍将炸药压实 。
岩层内有裂隙水,管道周围无地下电缆,管道内无高压施工用电,故采用多用毫秒电雷管和2#岩石乳化炸药(防水型炸药)制作成爆体 。采用串并混合网络线路起爆 。
4.3.6 堵塞
堵塞采用沙子和粘土混合而成的炮泥进行堵塞 。堵塞时将未装药部份的炮孔全部堵塞,边堵边用棍将炮泥加压搞实,同时保护好炮孔内的电雷管脚线 。
4.3.7 起爆
采用瞬间毫秒微差爆破:微差时间为30—250ms,雷管选用毫秒延期电雷管,1-3号掏槽眼采用1段毫秒电雷管,4-13号辅助眼采用3段毫秒电雷管,14 -19号、24-29周边眼采用5段毫秒电雷管,20-23采用7段毫秒电雷管 。起爆前严格做好网络的保护工作 。
起爆顺序:
1-3号掏槽眼先起爆,其次起爆4-13辅助眼,再起爆14-19及24-29周边眼,最后起爆20-23周边眼 。
4.3.8 爆破安全检查和处理
为防止爆破后毒气中毒,在通风排烟20分钟后,爆破员首先进入爆区检查爆破情况,查看后有无盲炮,确认安全后,其他人员才能入内作业 。如发现盲炮,按“爆破安全规程”规定的处理方法,由爆破员进行处理 。
4.4、修边、出渣、管床处理
出渣过程中要注意岩体的稳定性,避免伤人 。对爆破不够的断面,进行修边,对出现坑面用碎石黏土泥饼找平,使管床在顶进管节时不发生塌陷、脱节、隆起 。
4.5、顶进
按常规顶进 。但每次顶进过程中都要观察推进的顶力、偏位、管床变化等情况并及时进行测量检查 。
4.6、管外注浆
顶管地下对接管道贯通后,对工具管、中继站等进行处理 。然后用拌、注浆设备,通过管路接头、连接注浆孔闸阀等对管外空隙进行注浆,将管道与土层之间空隙充填 。
注浆压力控制在0.2mpa—0.3mpa
浆液配合比:水:水泥(425#):早强剂=1:1:0.02
5、施工中技术方案的改进
在试爆后的检查中,发现爆破出来的实际效果不理想,爆破出来的洞型不规则,局部超爆量非常大 。分析原因主要是周边孔装药量偏大,并且在实际施工中未能严格按眼位进行钻孔 。
为此对爆破参数和爆破顺序进行修改,确保钻孔位置和装药量的准确 。
在正式实施中,仍采用微差爆破:雷管选用毫秒延期电雷管,微差时间为30—250ms,15-27号眼采用1段毫秒电雷管,2-5号掏槽孔采用6段毫秒电雷管,6 -14号周边眼采用8段毫秒电雷管 。
操作时先起爆外圈形成预裂,能有效控制过量超爆;再起爆掏槽眼,最后起爆辅助眼 。见调整后炮眼布置图和表2 。
表2
爆破设计参数 (实施)
爆眼名称 孔号 孔径(mm) 孔深(mm) 周长间距(mm) 排间距(mm) 孔角度(°) 每孔装药量(kg) 备注
第一排 掏槽眼 1-5 40 1200 314内斜85 0.35 1号不装药
第二排 辅助眼 6-14 40 1000 419 400 直孔 0.3 全部装药
第三排 周边眼 15-27 40 1100 507 450 外斜92.5 0.15 全部装药
经修改装药量和爆破顺序后,再经过逐步调整,爆破成型得到控制,效果显著,单面超外径控制在25cm以内 。用药量大大降低(见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