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四 )


这种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互相对仗 , 而且具有一定内涵的独立文体 。就是说 , 对联的上下联字数不限 , 但必须相等 , 内容要有意义 , 平仄要合律 , 对仗要工整 。凡符合这些条件的都是对联 , 否则就算不上对联 。
第一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第二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 词性要一致 。
第三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
第四 , 切忌合掌 。
所谓“合掌” , 语义重复 , 浪费笔墨 。
第五 , 选好对联的横披 。
概括的写出春联的两个特点 。(1)什么(2)什么

春联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文章插图
(1)、上下联对仗
(2)、内容切情切景
春联的特点:

一.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

二.讲究对仗工整;

三.讲究平仄

四.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 , 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 。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 , 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 。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 , 两联彼此相“对” , 内容互相照应 , 紧密联系 。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 , 必须结构完整统一 , 语言鲜明简练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 ,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 , 佳岁平安步步高 。
”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 , 上下联字数相等 , 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 。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 , 全国人民奔走相告 , 欢欣鼓舞 , 手舞足蹈 。
四川有一位文人 , 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 。乡人听后 , 惊愕不解 , 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 , 写着: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人们看后 , 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 , 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 , 说:“对了 , 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 , 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 , 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 , 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 , 如不相等 , 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

第二 , 上下联词组要相同 , 词性要一致 。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 , 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的词性 , 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 , 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 , 要对等排列 , 既要相同 , 又要相对 。
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 , 佳岁平安步步高 。”每联都是三个词组 , 即:新春—富贵—年年好 , 佳岁—平安—步步高 。上下两联词组相同 。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 。
“春”、“岁” , “富贵”、“平安”都是名词 。“年年”、“步步”都是副词 , “好” 和“高”都是动词 。这种要求 , 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 , 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
第三 , 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 , 要注意声律相对 , 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 , 错落起伏 , 悦耳动听 , 铿锵有力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 , 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 , 宾主之间联句对答 。
纪晓岚才思敏捷 , 出口成联 , 友人心悦诚服 , 夸他为北国孤才 。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 , 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 , 带去一个上联 , 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 。”晓岚半信半疑 , 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 , 竟让对方对不出来?”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 , 七层四面八方 。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 , 说:“这样简单的出句 , 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 , 才表示不会对的!”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 , 下联应该怎么对呢?”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 , 五指三长二短。这位友人听了 , 不仅寻得了下联 , 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 。这副“双塔隐隐 , 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 , 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 , 达到了音韵和谐 , 错落起伏 , 悦耳动听 , 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