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 。《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
”
4.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 。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 。”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 。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初回 。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 。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
九九消寒的九九消寒图
文章插图
从冬至那天起就算进“九”了,冬至汉族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日历”,人们寄望于它,来预卜来年丰欠,是一种很有传统特色的、好看的日历 。它一共有九九八十一个单位,所以才叫做“九九消寒图” 。
关于“数九”的习俗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公元550年南北朝时期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到现今已有1445年的历史,“九九歌”的产生和流传由来已久 。到了明代,又在士绅阶层产生与发展起:“画九”、“写九”的习俗,使数九所反映的暖长寒消的情况形象化,不仅是一项科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间活动,也是一项有趣的“熬冬”智能游戏 。不管是画的还是写的,统称作“九九消寒图” 。
所谓“画九”,就是用图画来记录“九九”的进程 。
方法是画素白梅花一枝,枝上共有白梅81朵 。从冬至起,每天用红笔将一朵白梅涂红,待到白梅红遍时,“九九寒天”便结束了 。明代《帝京景物略》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 。
”相传“消寒图”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第一个画出来的,他被元朝统治者关在北京监狱里,创作了这种图,以后逐渐流转开来 。源流如此之远,传播过程中便免不了有些出入 。有些“九九消寒图”便是画上九九八十一个圆圈,每九个一组,根据进九以后的天气,按照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的方法,每天在一个圆圈里做记号 。
等八十一个圆圈画完了,天气也就暖和了 。
“写九”消寒,始于清代道光初年 。道光皇帝亲书“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空心字,每个字都是九画(繁体),让大臣们逐日描红填写一画 。
填写完九个字,便“九”尽春来 。这种方法传到汉族民间后,也有写“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的,也有写“雁南飞柳芽茂便是春”的,总之一句九字,每字繁体九画,而且字里行间蕴含着人们盼望春天的心情 。这类文句,有人称之为“九九消寒句” 。
意义: 数九天近三个月,时间是很长的,从开始数到九尽春深,正是一个由冬寒到春暖的渐变过程 。
不管是哪种“九九消寒图”,只要认真填画,都能忠诚记录这段寒消暖长的具体状况,而成为一份珍贵的气象资料 。不仅供个人和亲友从中揣摩出冬季天气变化的规律病危以后过冬、“熬冬”有了做好准备的依据;就是对科学家首先是气象学家和农学家提供一份详实可靠的参考、研究的资料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消寒图”中形象体现出“客观事物变化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原理 。
- 电动车电池充电正确方法
- 奔驰的m挡什么意思
- 新帝豪用什么刹车油
- 长安旗下有什么车型
- 大众为什么叫小钢炮
- 机油esp什么意思
- 凯越清洗油路用什么
- 庄重的意思
- 陶渊明是什么意思内涵?女朋友说陶渊明是什么梗【邪恶图解】
- 什么是宝马星标轮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