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醋什么意思为什么( 三 )


第三种称为“酸味说” 。清代章回小说《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七回有这么一段话:“切切莫被那卖甜酱、高醋的过逾赚了你的钱去,你受一个嫉妒的病儿,博一个‘醋娘子’的美号 。”看来小说的作者文康的这段话是从买醋、食醋的实践活动中有感而发的 。食醋在我国古代是主要的酸味调味料,它可以引申为酸、酸味;酸又有痛苦意,所以人们才把捻酸吃醋与嫉妒联系起来以喻心酸 。有时也称醋意、醋劲儿 。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晴雯听他(指袭人)说‘我们’两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得又添了醋意……”吃醋的近义词还有泼醋、捻酸吃醋和争风吃醋 。明末话本小说《清夜钟》第二回有“石匠樊八……怕陈氏吃醋……又怕陈氏捻酸怪他”;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也有关于“凌家这两个婆娘彼此疑惑……争风吃醋,打吵起来”的相关情节 。人们又把爱流露出醋意的人称为醋缸、醋瓮、醋钵儿、醋罐子、醋坛子或醋瓶子 。有时还把没来由的嫉妒称为吃寡醋,如戏剧《百花亭》就有“我几曾调他来,皆是他心上自爱上我,你吃这等寡醋做甚么?”
有人著书说,唐人的《朝野佥载》记载房玄龄的夫人好嫉妒,李世民曾给他一壶醋 。“于是就有了‘吃醋’之典 。”经核查,《朝野佥载》记的是关于兵部尚书任瓌的轶事:唐太宗李世民赐给
老舍 《北京的春节》原文原文:
过农历的新年,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 。“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 。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 。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 。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 。把蒜瓣在这天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 。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地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 。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 。
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在有皇帝的时候,学童们到腊月十九日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 。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 。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 。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 。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 。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孩子们欢喜,大人们也忙乱 。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一切 。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作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 。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 。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 。按旧日的说法:有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 。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 。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 。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 。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 。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 。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 。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 家来,吃团圆饭,祭祖 。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春节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春节,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