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五 )


文章插图
第Ⅰ卷 阅读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宋词的文化品格从文化角度考察,宋词的荣耀得力于其市井文化与士林文化相互影响的双重品格 。
我们可以从词的别名入手加以探讨 。词又称“诗余”或“长短句”,前者是循其文体嬗变脉络而言,后者是就其形式立名 。至于“曲子词”、“曲子”的别名,则强调其音乐属性 。从隋唐至宋,这一属性是造就词的双重文化品格的基础 。
西域音乐在隋唐时代传入中土,并与汉族的传统音乐融合产生出与雅乐对立的燕乐,燕乐即俗乐,词在初期就是与之相配的歌词 。其市井文化的品格不言而喻 。明俞彦《爱园词话》云:“诗亡,然后词作,故日余也,非诗亡,所以歌咏诗者亡 。
”此论也从音乐入手探讨词的产生 。反言之,词之所以能够继诗之后获得演唱者或者吟咏者的青睐,又与其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密不可分 。词打破了古近体诗较为齐整的句式,参之以变化错落,因而更适于倚声弦歌与抒情迭意 。
作为配乐的歌词,词作者必须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才能用于演唱实践,于是“倚声”、“填词”等相关术语就应运而生了 。词的句法参差错落,又有多种词牌可供创作时选择,因而在传达人们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时,它就有了诗所无可比拟的灵活性 。古人作文吟诗,往往正襟危坐,以体现“诗言志”的尊严,却独于倚声填词较少顾忌 。
这就是“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之由来 。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或许词不如诗;但若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王国维曾就此论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
”他概括出诗与词的不同文体特征,的确很有见地 。词的文体特征与其音乐属性密切相关,而其接受方式也有了双重选择的可能 。当其婉转于歌伎之口以娱悦听众时,听众成分的复杂化要求词的写作须向俚俗靠拢 。除字句易于听懂外,情趣的共鸣也是不可或缺的 。
此外,耳听与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也要求词的写作不宜晦涩艰深,而要有一定的口语化基础 。所有这些要求都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否则,词将失去赖以发展的土壤,而成为纯粹供文人欣赏的案头文学 。柳永“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李清照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前者写恋人细语温柔,缠绵悱恻,后者感人生苍凉,寓愁于乐 。
词句浅显易懂,毫无费解之处,便于听唱;.如果用诗的形式表现,就很难传达出个中细腻微妙的情愫 。当然,词也并非只局限于风月情怀或身世之愁的抒发 。在言志咏史与挥洒壮志的有关题材中,也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苏轼的“大江东去”的放歌,辛弃疾的“千古江山”的抒怀,皆可佐证 。
1.下面不属于词的“市井文化品格”特点的一项是( )A.词在早期是与燕乐相配的歌词,燕乐对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形成了影响 。B.词的句法参差,词牌丰富,能够较少顾忌地表现复杂隐秘的内心世界 。C.“词为艳科”,在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方面,词又有胜于诗的优越性 。
D.受听众影响,词的语言向俚俗靠拢,语句浅显易懂,有一定程度的口语化 。2.下面关于诗与词不同特征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的句式较为整齐,而词的句式变化错落,适于倚声弦歌与抒发复杂的情感 。B.诗的语言晦涩艰深,而词较为浅显易懂,既能满足文人的欣赏,又能娱悦听众 。C.“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是说诗长于反映社会生活,词善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 。
D.“诗庄词媚”“词为艳科”之说,表明诗和词在所表现的情感内容方面存在不同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亡,然后词作,”词被称“诗余”,并不是说诗的发展,到了宋代便开始消亡 。B.词的音乐属性,影响了词的创作方式和接受方式,是词形成市井文化品格的基础 。
C.由于词具有市井文化品格,深受普通大众的喜爱,这就决定了宋词的荣耀与辉煌 。D.词在咏史言志时,也具有区别于诗的'潇洒风度,其表现情感相对于诗更深沉幽微 。
二.古代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张衡传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