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九粥的由来传说( 二 )


二、煮拗九粥有哪些讲究
煮拗九粥一共需要4道工序,先要准备好糯米,红枣,葡萄干,还有桂圆干莲子和花生,红糖,荸荠。先要将糯米进行浸泡,然后花生还有莲子都用清水浸泡一个小时左右,吃起来口感才比较好 。然后将浸泡完了之后的糯米给捞起来,放到小蒸笼里面,用大火蒸10分钟左右再加一点水,把之前准备好了的食材全部都放到里面去,用勺子搅拌均匀,接着再用大火蒸5分钟左右 。然后晚饭里面加糖的糯米开始有一点粘性了的时候再加入红糖,用小火煮三分钟左右,等红糖全部溶解了之后再用勺子轻轻的搅拌的糯米饭全部变红了就可以关火了,这样一碗浓香的拗九粥就做好了 。
拗九节的由来和风俗是怎么样的?拗九节的由来:
福州人传说佛教大罗汉目连的母亲平素蛮横,死后灵魂被罚没有饭吃 。目连每天送给母亲的饭,都会被阴间的无常鬼卒吃掉 。有一天,目连送一碗黑芝麻、糯米与花生、红枣、桂圆等加红糖煮成的黑色甜粥,鬼卒以为这粥肮脏就不肯拿,目连他母亲才用到了餐 。这一天也被称为拗九节 。
风俗:
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
扩展资料:
拗九节最初称“下九节” 。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下九”,而每年第一个廿九日就叫做“下九节” 。《闽杂记》等古籍持此观点 。而又以廿九日为新年正月最后的“九”日,称其为“后九节” 。
又按福州民俗,“九”是个不好的数字,会给人带来贫穷的运气 。所以在正月廿九这天,煮拗九粥送给别人才能把霉运赶出家门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拗九节
福州有名的“拗九节”是因何而来?一、福州有一个有名的传统节日叫做拗九节,在福州人的心目当中,觉得逢九不顺利,和你在年龄的时候碰到九或者九的倍数,都要过九,是可以平安的跨过门槛,交上好运 。在福州方言中,“post”和“拗”谐音 。
二、过去福州人认为“九”过得不好,所以每年九、九岁的人都要过“九” 。这里所说的“九”分为“明九”和“暗九”,即:九岁的地方,如9岁、19岁、29岁等,称为“明九”,九岁的地方,如18岁、27岁、36岁等,称为“暗九”,家里要煮“暗九”,猪脚太平,在为自己祈福哀伤,解除憋气,祈求好运,平安跨过“九”的门槛 。
三、凡结过婚的妇女,都会被要求在9日当天看望父母和长辈 。过去盛酒粥的容器是由一个大碗或一个小碗组成,粥面上以花生或红枣的形式排列着“福”或“寿”字,以表示祝福的意思 。脚和其他食物被送到他们的父母,亲戚和家庭成员 。借用孝道,称之为“孝粥”、“孝粥”,称之为“掼九”;离异的儿子也应称之为“掼九” 。
四、届时,家长会用自制的糯米粥还给孩子 。如果父母或长辈的人数等于九或九,则会加上线和鸭蛋 。在这个地方的人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摆脱不好的运气,说法并不是十分的准确,但是在当地人的心中,很高的威望,也说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个向往 。
以上介绍了福州拗九节的习俗,大家可以详细的了解一下这个地方的习俗 。
拗九节为什么要喝八宝粥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 。“拗九节”又称“后九节”、“孝九节”和“送穷节” 。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 。
“过九”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说也与目连的母亲有关 。据说目连送粥时恰是正月廿九日,目连母亲当时又恰好是二十九岁,因生前行恶被打入十八层地狱受苦,人们认为她是“过不了九”,因此为逢凶化吉,人们给年龄逢九者吃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后来,这种风俗又扩大到年龄逢九的倍数者 。
另一说是古人以为“九”是个位数中最大者,只有“天子”皇帝才堪受用,即所谓“九五之尊”,一般平头百姓是承受不了的,俗话为 “难载福”,福清方言中就有“七兴八败难过九”的俗语,故以“九”是个“坎” 。要过这个坎,只有吃了太平面才会保平安,这才有了“过九”的节俗 。此说在福清人自古就有生怕年老多病者过不了九的风俗中也得到印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