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有多高( 五 )


“光熙雪霁”指的是光熙峰的雪后景色 , 为普陀十二大景观之一 。普陀山难得下雪 , 冬天显得宁静而奇妙 。但如果你运气好 , 赶上一场大雪 , 登上佛顶山 , 俯瞰光熙峰 , 犹如碧玉塑就 , 银装素裹 , 千树万树梨花开 , 山色混一 , 海大低与冻云齐平 。此时此景 , 你会觉得心清虑净 , 犹如身临洁白无垢的佛国净土 , 舒畅无比 。
光熙峰的雪景 , 是不大容易见到的 , 但普陀是佛家圣地 , 佛门弟子常来常往 , 或常住静修.就有缘赏识普陀山的“雪霁’风光 。
茶山夙雾
茶山位于佛顶山后 , 自北而西 , 婉蜒绵亘 。山势崆旷 , 中多溪涧 。而每在日出之前 , 茶树林夙雾缭绕 , 时而如丝似缕 , 时而姻缊弥漫 。此时此刻 , 如若身处其间 , 如梦如幻 , 令人遐思无限 。
古代普陀山没有居民 , 山中僧人自种自食 , 种茶是住山僧人的一项重要劳作 。每到采摘季节 , 众僧一齐出动 , 山上立时出现一种“山山争说采香芽 , 拨雾穿云去路赊”(明·李桐诗句)的繁忙景象 。
普陀茶山之茶 , 被人称作“云雾佛茶” , 因为此茶树多为僧人所植 , 因而山僧谈论“茶山夙雾”也别具情韵 。
天门清梵天门清梵 , 指普陀山最东端梵音洞的景观 。从法雨寺经飞沙岙 , 过祥慧庵 , 即为普陀最东部的青鼓垒山 。青鼓垒插入普陀洋 , 想必是此地常为惊涛拍崖 , 潮声撼洞 , 昼夜轰响 , 宛如擂鼓 , 故又称“惊鼓擂” 。在青鼓垒山东南端有一天然洞窟 , 洞岩斧劈 , 高有百米 , 峭壁危峻 , 两边悬崖构成一门 , 习称梵音洞 。在普陀山众多神奇的洞壑中 , 梵音洞的磅礴气势和陡峭危壁 , 为其他洞所莫及 。梵音洞山色清黔 , 苍崖兀起 , 距崖顶数丈的洞腰部 , 中嵌横石如桥 , 宛如一颗含在苍龙口中的宝玉 。两陡壁间架有石台 , 台上筑有双层佛龛 , 名“观佛阁’ 。凡欲观览梵音洞者 , 先要从崖顶迂回沿石阶而下 , 然后来到观佛阁 。据传在这里观佛 , 人人看到的佛都不同 , 即使是同一个人 , 也会随看随变 , 极为奇异 。此地又为梵音洞观潮最佳处 , 佛阁下曲屈通大海 , 海潮入洞 , 拍崖涛声如万马奔腾 , 如龙吟虎啸 , 日夜不绝 , 闻之者无不惊心动魄 。佛家信众至此 , 多喜在洞口膜拜 , 祈求见到观世音菩萨现身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 , 皇帝御书“梵音洞”额赐挂于此处 。
白华古庵
建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 , 康熙年间屡次扩建 。庵中大悲阁 , 原为僧人收藏古玩、图书之处 , 名人学士常往观赏 。1960年后作民居 , 现尚修复 。庵中有“真歇泉”古迹 , 宋代文学家史浩题有石碑 , 现泉废 , 碑尚存居民处 , 为普陀山现存最古碑刻 。近年又在白华庵右侧妙庄严路旁发现明万历年间修筑海塘碑刻 。
竹禅(1842—1901) , 清末著名画僧 , 与破山禅师齐名 , 一生嗜好书画 。俗姓王氏 , 号熹公 。工书、画 , 其水墨人物、山水、竹石 , 人谓别成一派 , 题画诗亦佳 。光绪(一八七五―一九〇八)间返蜀示寂 。《海上墨林》、《韬养斋笔记》、《益州书画录》 。14岁出家于梁山报国寺 , 受戒于双桂堂 , 一生云游大江南北 , 晚年为双桂堂第十代方丈 。通诗文 , 善书画 , 工篆刻 。其书画作品中以水墨人物 , 山水 , 墨竹 , 顽石 , 罗汉佛像见长 。其主要作品现存于新都宝光寺 , 普陀山白华庵 。人们在他墓前提联评价:“携大笔一枝 , 纵横天下;与破山齐名 , 脍炙人间 。”是这位“书画名家”一生的真实写照 。
购物
普陀山盛产我国著名的“四大海鱼”产品 , 其中黄鱼、墨斗鱼最为有名 。每年盛夏捕鱼旺季到来时 , 正是采购海鲜的大好时机 。“佛手”是普陀山特有的贝类 , 是当地特产 , 每年8月才能尝到 。其形似佛的五指展开 , 两瓣吻合 , 饶有情趣 , 煮熟之后吃来香味四溢 , 鲜而不腻 , 是海中独特的珍品 。另外 , “佛瓜”(普陀山盛产的一种西瓜)也颇负盛名 。还有普陀佛茶 , 又称佛顶山云雾茶 , 采摘于一种野生茶树 , 生长在海拔291m高的佛顶山上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 , 1915年曾经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 。谷雨前采制的佛茶 , 用普陀山之泉水冲饮 , 有药用价值 。普陀水仙是舟山市的市花 , 花开时芬芳浓郁 , 香气持久 , 其特点是球大、花多、香浓 , 与漳州水仙、崇明水仙齐名 , 并列为我国三大最佳水仙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