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是苗市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 三 )


审美能力是从事审美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正如费尔巴哈所说的:“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 , 没有感情 , 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 , 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 , 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 。”音乐欣赏是如此 , 所有的审美欣赏均如此 。没有审美能力就不可能使潜在的审美对象在意识中呈现 , 不可能有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 , 所以也谈不上任何审美活动的发生 。因此 , 审美能力在学生审美素养的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 。
作为一种特殊的感受力 , 审美能力可以被界定为审美形式感 , 并由此与一般的情感相区分 。审美形式感不是只关注对象形式而不顾内容的感受力 , 而是具有特殊含义的美学概念 。首先 , 审美形式主要不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材料或外表特征 , 而是指审美对象的组织秩序与结构关系 。
从对象上说 , 形式之所以具有审美意义就在于它具有特殊的组织结构 , 这种组织结构体现为直观的、蕴涵丰富的审美形式 。一堆石头 , 艺术家可以把它堆成一个艺术品 , 这里的关键就是艺术家使石头按一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堆起来 , 这种特殊的组织秩序就是审美形式 , 作品的意义也由此而产生 。从主体上说 , 心理活动或经验之所以具有审美特征就在于主体心理以某种独特的结构与活动方式来创造、体验和评价审美形式 , 主体的这种心理结构和能力就是审美形式感 。
其次 , 审美形式感是一种体验和领悟审美对象形式意味的特殊感受力 , 它与一般的认知能力有别 , 即它并不是以概念、逻辑的方式来把握对象 , 而是以直觉体验的方式 , 在感性的层面上整体性地把握对象的内涵或意味 。它同普通的感觉知觉也有根本差异 , 它不仅仅感知到对象的表面 , 而且从直觉和想象中直接参透对象的深刻意义 。审美形式感是一种特殊的直觉能力 , 它是感性的 , 又具有深刻的思维品质 。
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从雷蒙 贝耶那里借取了“归纳性感性”一语 , 来揭示审美感受力既不脱离感性 , 又“能够抽象”的特征 。他指出 , 审美感受已经有着思考的样子了 , 这种思考就是在感性水平上把握到审美对象的感性的本质或意义 , 那就是它的感性的组织、感性的统一原则 。宗白华评论春秋初期的“莲鹤方壶”上站着的那只张翅欲飞的鹤:“象征着一个新的精神 , 一个自由解放的时代;艺术抢先表现了一个新的境界 , 从传统的压迫中跳出来 。对于这种新境界的理解 , 便产生出先秦诸子的解放思想 。
”以审美直觉领悟和创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 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常常达到极高的哲思水平 。所以 , 古今中外不少优秀文艺作品成为时代的镜子 , 具有非理论著作所能具有的非凡认识价值 。审美能力的另一特征是创造性 。审美表现是对象化和形式化的创造性表现 , 主体不能在对象世界中创造与自己心理结构相契合的审美意象 , 就谈不上任何审美的表现 。
同时 , 要真正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意味无穷的审美对象 , 也需要主体能动的创造性建构 。需要指出的是 , 审美能力的建构性并不与其反映的、认知的属性相悖 。因为 , 审美的反映与认知能力不是一种机械模拟客观世界的能力 , 它本身就包含着对外来信息的加工处理 , 具有能动的选择、阐释、变形等性质 , 而且还包含着强烈的情感投射性质 。这就是说 , 审美的反映和认知能力本身就含有建构性 。
此外 , 审美建构能力不是完全脱离客体的主观随意构造 , 而是以一定的对象存在和基本框架为依据 , 并受到特定的对象制约的 , 所以 , 它本身就包含着某种反映和认知的成分 。只是审美能力与认知能力相比 , 它的选择、补充、阐释、变形等创造性特点更为突出 , 更具有价值罢了 。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虽强调了审美接受的主体创造性 , 但哈姆雷特仍作为一个基本的对象制约因素 , 规范着审美建构的范围和意义 , 倘若把哈姆雷特当作了贾宝玉 , 这种所谓的创造性就等同于主观随意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