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庙会最初起源于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先民们在宫殿或房舍里通过供奉和祭祀神的雕像或牌位,祈祷神灵保佑 。在祭祀的日子里,为了渲染气氛,人们还会表演一些精彩的歌舞,这样逐渐发展下来就形成了庙会 。
古代人相信神灵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自己如果诚心供奉神灵就会得到神灵的庇佑 。
所以人们会为神灵建造宫殿,铸造塑像,然后烧香祭拜,并供奉水果、食物和鲜花 。神灵的宫殿都比较大,所以一般在一个区域内会有专门的地方供奉 。《左转·成公十三年》里记载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讲祭祀和战争是一样重大的事,所以古人会定期去祭祀 。远古时代的宗庙社郊制度形成了庙会的雏形,秦汉时期,商贩们就定期在祭祀的地方前聚集,售卖一些香烛纸钱,或者小吃,逐渐形成了集会 。
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道教竞争,这时期在寺庙与道观经常举办宗教活动,庙会文化也发展起来 。到了唐宋,佛教文化出现空前的大影响,加上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庙会也跟着兴盛起来 。直到今天,还有不少地方在过年时还会举行庙会活动 。
逛庙会的由来是什么?
文章插图
逛庙会的由来是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以此形成大的集会 。庙会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 。
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 。
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打金钱眼设三座桥下无水的石桥,三座桥只开中间一个桥洞,洞中朝东西方向平分开,两侧各设一方桌,桌上有两位道士分东西盘腿打坐——所坐的桥洞上端,东西各高悬一直径约为两尺、厚为三寸余的纸胎,上面糊以金纸的大金钱 。金钱是用红绒绳从南北两端绷紧的,中孔内系一小铜铃 。游客们即于两侧桥面上瞄准相距五米开外的金钱孔上的小铜铃投掷 。
谁能打得准,把铜铃打中打响,这一年他就会顺顺当当儿,事事如意 。这就是著名的“打金钱眼” 。因距离较远,铜铃又小,能打中者,纯系偶然 。
庙会的由来?
文章插图
庙会的由来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 。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 。
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 。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根 。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 。
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 。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 。
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 。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 。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 。
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 。
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 。多时,佛像有千余尊 。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 。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 。
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 。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报赛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 。
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 。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 。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而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