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二 )


扩展资料:1、客家人受儒家学说的熏陶,在辗转南迁过程中战生荒、求生存、图发达而逐渐形成的文化心理意识的积淀,客家人在生活中十分重视彩头,或称兆头 。2、客家人经营的商店、厂场名称,普遍进用昌、隆、兴、利、秦、和、丰、发、盛、茂等字,其寓意可想而知 。3、读书求出路,是客家人世代相传的风尚,许多小学名如启幼、育民、培益、文德、宣明、培英、四育、中兴,文锋等,都包含预祝成才成器的心愿、每年初开学那天,家长都要给读书的孩子吃上芹菜、葱子、蒜子、鸡肉、鸡蛋等,芹莱谐勤奋,葱子谐聪明,蒜子谐会算,鸡谐乖(健康),鸡蛋(又称鸡春)谐春光 。
请问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1、客家哭嫁女方从迎亲前一天晚上便开始哭嫁 。当男方迎亲队伍的花轿到达女方家厅堂时,那唢呐声声,锣鼓阵阵,无形中便催哭了姑娘母女,这时产生第一次哭嫁 。
第二天拂晓时,姑娘由姑、姐或兄、嫂梳妆打扮,谓之“开容”,准备出嫁,这时产生第二次哭嫁 。
早宴后,当姑娘蒙上红头巾等待上轿时,这时产生第三次哭嫁 。哭嫁时,首先是母女对哭,也有姑姐兄嫂和邻里亲戚陪哭 。哭者和陪哭者都拿着手绢,坐在床沿或椅子上,母女两人一仰一俯地对哭,其他伙伴则低声哭泣 。等到上花轿时,哭嫁便到达高潮 。
这时,不但要高声哭,而且还要边哭边唱 。真是哭声一片,令人感动 。2、遮伞习俗三明境域客家女出嫁时要头遮一把伞,因客家方言“伞”与“产”谐音,遮伞意为新娘会传宗接代;迎娶方则要在门前挂一个米筛,因客家人把米筛视为“千里眼神”,用它挡在门口,能够看透新娘一路是否碰到邪魔,并把它们拒之门外 。
3、客家春节百节年为首,过年一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崇尚传统的客家,围龙屋里的春节更有着一番浓郁的亲情 。客家人过春节,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十二月二十四日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正月初一至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4、客家山歌节客家山歌节是台湾竹东地区客家人民间节日 。
每年正月二十日举行 。这一天,新竹、苗栗等地的客家人,都要到新竹县的行东参加盛大的客家山歌大会 。远在外地经商谋生的客家乡亲,也会不辞千里赶来参加 。
赛歌会上,分老山歌组、长大街组、山歌仔组、平调组、男女对歌组和少年组进行 。对歌开始,台上歌声嘹亮,响遏行云;台下万头攒动,兴致勃勃 。对歌从早上开始,一直延续到深夜 。每年举行,风雨无辍 。
5、客家还花炮客家“烧花炮”即流行于桂、湘、鄂、渝、黔等省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抢花炮”活动 。上述地区的“抢花炮”活动源自广东东江流域、西江流域,尤以广西三江梅林侗族“二月二”抢花炮、广西武鸣壮族“三月三”抢花炮最为著名 。《广西通志·体育志》载曰:“抢花炮流行壮、侗、仫佬、汉等民族中,以每年二月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和古宜镇举行的最为热烈 。”“抢花炮起源于广东 。
明嘉靖年间由商人带到黔湘桂毗邻的侗族聚居区,它一经和侗族同胞的生活结合,便植根于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历久不衰 。
客家人有哪些风俗
客家的习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客家的习俗有哪些?】婚姻礼俗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 。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 。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 。
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 。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 。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 。
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 。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行大礼”,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