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是谁发明的?( 二 )


战争的间隙中,蒙恬喜欢到野外去打猎 。有一天,他打了几只野兔子回军营 。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弯弯曲曲的痕迹 。
蒙恬见了,心中不由一动:“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笔来写字,不是更好吗?”回到营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绢上写出来的字断断续续的,不像样子 。蒙恬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块绢也给浪费了 。一气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山石坑里 。
蒙恬并不甘心失败,仍然抽时间琢磨别的改进方式 。几天过去了,他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 。这一天,他走出营房,想透透新鲜空气 。
走过山石坑时,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笔” 。蒙恬将它捡了起来,用手指捏了捏兔毛,发现兔毛湿源源的,毛色变得更白更柔软了 。蒙恬大受启发,马上跑回营房将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这时竟变得非常“听话”,吸足了墨汁,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字体也显得圆润起来 。原来,山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变得柔顺起来 。
由于这支笔是由竹管和兔毛组成的,蒙恬就在当时流行的笔名“幸”字上加了个“竹”字头,把它叫做“笨”(今日简写作“笔”) 。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一般认为毛笔是蒙恬发明的,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在蒙恬以前就有毛笔了;究竟是谁发明的,目前还没有考证出来 。最早的墨,当然是锅底的油烟了,只要颜色深,在石板、竹片、丝织品等材料上写作,就是墨的起源了,究竟是谁第一个制作了这种黑墨,尚有待考证和研究,起码在三代时,就已经出现了墨了 。
到了秦汉以后,笔墨砚已经广泛运用了 。宋代制墨业在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油烟墨的创制是最突出、最值得骄傲的成就 。在宋之前,中国制墨都采用松烟为主要原料,用松烟制墨要选择肥腻、粗壮的古松,因而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造成对自然资源的极大破坏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写道:“今齐、鲁间,松林尽矣,渐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大半皆童矣 。”在严重墨源匮乏而用墨需求日增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 。徽墨的创始人叫奚廷圭,他是河北易州(即今河北省易县)人 。
奚氏父子发现这歙州地理环境非常适宜于制墨业生产,不但有许多黄山松树可以取得高级松烟,而且更有澄清见底的练江溪水可以保证和料时的纯净,于是,他们就定居下来,并且很快就生产出了第一批墨,人们都把它称为“新安香墨” 。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喜文弄墨的皇帝 。他一方面封歙州砚工李少微为砚务官,专门为他制作龙尾砚;另一方面又封歙州墨工奚廷圭为墨务官,专门为他制作新安墨 。
随后,他又以他的金口布下玉言,赐给奚廷圭以国姓“李”,表示他对新安墨的特别珍爱 。从此以后,人们都把“奚廷圭”叫做“李廷圭”,把他制作的“新安香墨”又称作“李墨”了 。到了一百五十年后的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才把“李墨”和徽州各地生产的墨统称为“徽墨”,一直沿袭到今天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 。
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 。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 。
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 。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 。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