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鹰和鸬鹚的区别( 二 )


雌鸟每年正月到八月之间产卵 。在岩崖或高树上繁殖 。造巢的材料粗糙,用树枝、鱼骨头、海藻和杂草做成,里面铺有细草,是一种有棱有角的六边形的“房子”,端端正正 。营巢后,17-21天开始产卵,每窝产卵5-6个,卵重约54克 。雌雄成鸟轮换孵卵,1个月左右可孵出雏鸟 。双亲一起哺育雏鸟,它们捕食回巢后站在雏旁张开大嘴,雏鸟将嘴伸入亲鸟喉部衔出未消化完的食物 。该鸟在人工驯养条件下能正常产卵,每年初夏进入繁殖期,每只雌鸟可产卵6—20枚,其繁殖生态与家鹅相似 。
鸬鹚因捕鱼本领高超,快速潜泳在水中用尖端带钩的嘴捕捉鱼类,自古就被人们驯养用来捕鱼 。在云南、广西、湖南等地,现在仍有人驯养鸬鹚捕鱼 。在我国东南方的河川、湖沼和海滨,以往经常可看到狭长的小船上伫立着几只或十多人工训练过的鸬鹚(俗名鱼鹰、水老鸭),辛勤地劳动,帮助渔鱼捕鱼 。渔民将小船划到鱼多处,船上一排排鸬鹚离船飞出,好像一只只野鸭,在水中游来游去,一会潜入水中,一会又浮上水面,当发现鱼时潜入1-3米,最深可潜水19米,时间最长可达70秒,可称得上鸟类中潜水冠军,用圆锥形带钓的嘴去捕捉那些价值低廉的小鱼,或者游泳能力不强的小鱼若遇到大鱼时,会二三只齐力完成,有的啄头,有的衔尾,把它连推带衔到船边,以使渔民立即用网捕捉 。一只鸬鹚一年可捕鱼500千克以上 。
全世界广泛分布,包括北美地区(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 。),非洲中南部地区(包括阿拉伯半岛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归线)以南的整个非洲大陆 。),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 。),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塔斯马尼亚及其附近的岛屿 。)
普通鸬鹚与斑头雁、棕头鸥、鱼鸥组成青海湖四大候鸟群 。繁殖地集中在三块石和海西山的悬崖陡壁,海西山西端也有少量分布,总数在4500只左右 。善游泳和潜水,巧于捕鱼 。在陆地上显得笨拙,停息时常以硬尾羽支持在地面,白天休息时间较长 。鸣声粗犷、沙噪,不悦耳 。主食鱼类 。雌、雄鸟均营巢,轮流孵卵 。喂雏方法特别,亲鸟张着嘴,雏鸟伸嘴入其咽部,从亲鸟的食道里取食半消化鱼体 。喂水时,亲鸟将水从嘴里喷出,似注射器注入雏鸟嘴里 。
3月下旬迁来青海湖,巢筑在近水无人、畜干扰的悬崖上,大部分则在往年旧巢的基础上修理加高 。在海西山陡崖上可以见到逐年垒起的高40-70厘米的柱状巢体 。筑巢材料为灌木枝条、草茎及其他杂物,每巢产卵3-4枚,每枚平均重54.4克 。孵化期30-31天,鸬鹚幼鸟出壳后一直由亲鸟喂养,直到幼鸟发育完全,具有独立飞翔捕食能力后才离开巢穴 。鸬鹚主食鱼类,可以潜入3-4米深的水中捕到超过它自身体重一倍以上的大鱼 。鸬鹚的越冬地在云南、贵州两省的湖河区,直至中缅边境的瑞丽江畔 。被列为省级保护动物 。
请问鸬鹚和鹈鹕有什么区别?一、外形
1、鸬鹚:嘴强而长,锥状,先端具锐钩,适于啄鱼,下喉有小囊 。脚后位,趾扁,后趾较长,具全蹼 。夏羽头、颈和羽冠黑色,具紫绿色金属光泽,并杂有白色丝状细羽;上体黑色;两肩、背和翅覆羽铜褐色并具金属光泽 。
2、鹈鹕:全身长有密而短的羽毛,羽毛为白色、桃红色或浅灰褐色 。嘴形宽大直长,长30多厘米,上嘴尖端朝下弯曲,呈钩状;下嘴分左右二支,其间有一巨大而能扩缩的皮肤喉囊;皮囊是下嘴壳与皮肤相连接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缩 。
二、种类
1、鸬鹚:种类繁多共有39种,如:长尾鸬鹚、欧鸬鹚、蓝眼鸬鹚、双冠鸬鹚、南美鸬鹚等 。
2、鹈鹕:共有8种,如:白鹈鹕、粉红背鹈鹕、斑嘴鹈鹕、卷羽鹈鹕、澳洲鹈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