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的由来( 二 )


12、以国名为氏 。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
、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 , 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
13、以邑名氏 。邑即采邑 , 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 。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 。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 岔生后代便姓苏 。据统计 , 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 , 至今已不复存在 。
14、以乡、亭之名为氏 。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
15、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 。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 , 据统计有五六百个 , 其中复姓近200个 。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 , 其后代以林姓传世 。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 , 字皇父 , 其孙以祖父字为氏 , 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
【姓氏的由来】16、以次第为氏 。一家一族 , 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 , 如老大曰伯或孟 , 老二曰仲 , 老三曰叔 , 老四曰季等 。后代相沿为氏 , 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 。但也有例外 。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 , 本为仲氏、仲孙氏 , 因他有弑君之罪 , 后代便改姓孟 , 或姓孟孙 。
17、以官职为氏 。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 。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 , 单从字义上看 , 也可以分辨出来 , 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18、以技艺为氏 。如巫、卜、陶、匠、屠等 。
19、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 。
如完颜、耶律等 。
贵族氏的分类
以国名为氏
诸侯国君主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如晋重即晋文公重耳 , 以国名晋为氏 , 重为重耳的简称;鲁申即鲁僖公申 , 国名鲁为氏 , 申为名 。
以地名为氏
卿大夫及其子孙以采邑名为氏 。如晋国大夫毕万采地为魏 , 后世子孙以魏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万封于韩 , 以韩为氏 。
以官名为氏
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 。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 , 称中行桓子 , 其子荀偃称中行偃 , 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 , 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 , 是以司城为氏 。司徒、司马、司空、司寇也是此类 。
以职业为氏
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
以居住地为氏
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 , 称东门遂(名)、东门襄仲(字) , 是以东门为氏;宋国乐大心为右师 , 居于宋桐门 , 称桐门右师 , 是以桐门为氏 。诸如东郭、西门、池等等 。
以血缘关系为氏
周僖王之子虎称王子虎 , 其孙称王孙苏;郑穆公之子喜(子罕)称公子喜 , 其孙舍之(子展)称公孙舍之 。
以贵族的字为氏
按照宗法制度 , 公族只包括各代国君的近亲三代 , 公孙之子不属公族而须另外立氏 。这些贵子孙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为其氏 。郑国公子发字子国 , 其孙国参(子思)即以“子国”的末字为氏;另有公子 , 字子驷 , 其孙以“驷”为氏 。以祖父之字为氏最为常见 , 是得氏通例 。
中国姓氏来历是什么?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 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 , 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 , 以姜为姓 。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 , 赐姓为姒 。此外 , 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 。黄帝有二十五子 , 得姓者十四人 , 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 , 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 。
祝融之后 , 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 , 史称祝融八姓 。
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 , 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 , 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 。姓和氏 , 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 , 是文明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