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鱼之深,恨"刺"之切“一恨鲥鱼多刺”( 二 )


文章插图
爱鱼之深 , 恨"刺"之切:鳘鱼
“一恨鲥鱼多刺”
鲥鱼之鲜美不仅在鳞 , 而且是一直鲜到骨子里去的 , 也就是说 , 鲥鱼的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细吮 。在这个意义上 , 鲥鱼Fans们的心里与其说恨其刺多 , 不如说是恨其刺少 。金圣叹将“鲥鱼多刺”列为“人生三恨”之首恨 , 足见那一个“恨”字底下蕴藉的的情感有多么地错综复杂 。

爱鱼之深,恨"刺"之切“一恨鲥鱼多刺”

文章插图
爱鱼之深 , 恨"刺"之切:多宝鱼
刀鱼:刺多莫问出处
与鲥鱼相比 , 刀鱼身上的刺既细且密 。真想不通这些刺究竟是从那里来的 , 如果诸葛亮向曹操借用的不是箭而是鱼刺 , 刀鱼就是草船 。就连袁枚也不得不在《随园食单》里特别交代了“刀鱼除刺之法”:刀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 , 如鲥鱼法蒸之最佳 。不必加水 。如嫌刺多 , 则将极快刀刮取鱼片 , 用钳抽去其刺 。用火腿汤、鸡汤、笋汤煨之 , 鲜妙绝伦 。金陵人畏其多刺 , 竟油炙极枯 , 然后煎之 。谚曰: “驼背夹直 , 其人不活 。此之谓也 。或用快刀将鱼背斜切之 , 使碎骨尽断 , 再下锅煎黄 , 加作料 , 临食时竟不知有骨:芜湖陶大太法也 。”
其实 , 刀鱼的刺在清明节前尚未长硬 , 或曰骨质疏松(说不定是因为补钙不足之故) , 蒸过之后 , “热刺”们更是柔软如棉 , 竟似与鱼肉融为一体 , 但吃无妨 。
爱鱼之深,恨"刺"之切“一恨鲥鱼多刺”

文章插图
爱鱼之深 , 恨"刺"之切:鲑鱼
老外吃鱼 , “不应有恨”
在我们中国人、尤其是南方的中国人看来 , 老外爱吃的鳕鱼、鲔鱼、旗鱼以及箬鳎鱼或鲑鱼之类皆属于“粗鱼” , 无刺或者少刺乃是构成其“粗”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粗人” , 脑袋里往往要比别人少一根筋 。被西人在“不应有恨”的指导思想下处理过的鱼 , 刺是没有了 , 但是吃到中国人嘴里的那一番惆怅乃至沮丧 , 可以相提并论者 , 算下来也只有香飘四季的海棠以及《红楼梦》后四十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