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风格特点( 二 )


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 原字坦夫 , 后改字幼安 , 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 。南宋官员、将领 , 豪放派词人 , 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 。
辛弃疾诗的特点【辛弃疾的风格特点】辛弃疾的诗词特点
一、意境宏大 , 气势雄壮 , 风格慷慨豪的 。把坚定的抗战决心 , 炽热的爱国热情 , 顽强的斗争精神 , 豪迈的英雄气概 , 熔铸在宏大的意境中 , 构成了他爱国词最突出的基调 。如〈破阵子〉中 , 先听其声“梦回吹角连营”“马作的'卢飞快”等等 , 再看其势“五十弦”言其多“天下事”言其大 , 真正是磅礴气势 , 气吞山河 , 威势凛然 , 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推向了高峰 。
二、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 , 夸张和比兴寄托手法 , 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以特殊的精神和性格 , 寄托自己雄伟壮美的理想 。如“青山欲共高人语 , 联翩万骑来无数”这种浪漫主义笔调 , 不仅给他的词增添了雄奇瑰丽的色彩 , 而且使词人在现实的愤懑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慰藉与解放 ,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三、善于运用具有特色的语言和各种不同的手法 , 打破词固有的传统形式和格律束缚 , 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 继承了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精神 , 使词的艺术形式更加解放 , 更加丰富多采 。这种创新精神 , 突出表现在语言个谋篇布局上 。如“些底子 , 误人哪 , 不成真个不思家” 。
四、善于博采众家之长 , 表现出风格的多样化 , 使婉约词与豪放词有机结合成为一体 , 浑然无痕 。如〈摸鱼儿〉
诗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 , 后被弹劾落职 , 退隐江西带湖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诗人辛弃疾的创作风格 , 供大家参考借鉴 , 欢迎浏览!
概况
辛弃疾 , 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 , 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 。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而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 , 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 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 。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 , 构思缜密 , 层层深入 , 有理有据 , 语言也精确、简洁 。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 ,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 , 不枝不蔓 , 一气贯通 , 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 , 质朴无华 , 明晓畅达 。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 , 根据不同的文体的需要 , 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 , 可见一位大手笔 , 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 , 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 , 既有自己喜爱的体式 , 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 , 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 , 虽擅长一种兵刃 , 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 。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 , 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 , 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 看试手 , 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 。(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 , 《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
平生以气节自负 , 以功业自许 , 一生力主抗战 , 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 , 条陈战守之策 , 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 又与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 , 与之砥砺气节 , 切磋学问 。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 , 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 ,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 。其词题材广阔 , 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 。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在苏轼的基础上 , 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 , 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 。后人遂以“苏辛”并称 。其诗文亦有足称道者 , 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 , 智略辐凑 , 有权书衡论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