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九 )


边城读后感4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 。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小说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 。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 。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 。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 。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 。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 。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 。女主人公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 。大师用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我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 。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 。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 。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 。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 。相比之下,我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 。这不得不让人遗憾 。我希望,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 。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我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 。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
边城读后感5在学本文前,曾独自一人捧着沈从文的《边城》静读 。虽然从中并未悟出些许大道理 。但字里行间带给我的点点纯真,滴滴淳朴,却让我记忆犹新 。如今再次读起节选部分来,除了有种和老朋友阔别重逢的感觉外,更让我有了一份更深的体会———发觉一切美的东西 。
《边城》虽然有着悲剧性的结局,可那结局未尝不是凄美的合情合理、自然贴切 。城内乡民的淳朴是一种美,不谙世事,与世隔绝是一种美,与自然生生相息的生活作息是一种美,民风习俗是一种美,地理风貌是一种美,坚强乐观是一种美,真挚纯真的初恋是一种美,忠贞不渝的坚守是一种美,不顾其他的痴情等待亦是一种美……
文章无处无美,处处皆美,这更是作者沈从文内心深处对美的寄托和追求,亦如陶潜所作《桃花源记》一般,作者将所希冀的一切包括纯真、美好的歌颂均寄于此,只是比起《桃
花源记》,更平添了一份悲伤,一份希望无法实现最终湮灭的无奈伤感 。追溯过往,追溯那个城外纷乱的年代,作者写此文只是为了平静内心不安和混乱,唤起尘世的纯真,唤起尘世对美的追求,不懈的追求 。
然而我时常不解,在其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如何让心那般心如止水,这种超然物外,心澄澈如镜的品性如何保持?况那番年代,寄亡国之恨于这般平静的文字中,引人细细品味,耐心琢磨需要一颗多么强大的心灵?多么高深的人生境界?多么纯净的尘世净土?
联系今日,无数人生活在欲望的桎哠中,受尽金钱权势的牵制和诱惑,他们终日思量着如何稳居其位,如何尔虞我诈,如何勾心斗角,他们心中没有了美的印象,或歪曲了对美的审评标准 。他们内心浑浊,全身充满着让人嗤鼻的恶臭,他们失去了美,更失去了对美的追求 。纵然将沈先生呕心沥血的作品捧之当前,恐怕只是依旧“羞见于刘郎才气” 。
彼之美,铸成人之美,心之美,纯之美,则万物皆美 。
边城读后感6《边城》营造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美丽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宽约二十米却清澈透明的小溪 。但书中的人物,却比这美景更令人难忘 。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 。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 。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 。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 。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