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四 )


篇一、《孔子》周润发观后感由于身为孔子后裔的孔庆东的评价是70分 , 我对这片有了些期待 , 当然也有人骂得一文不值 , 这也不足为奇 。
看完之后 , 我个人对此的整体感受 , 是不出乎意料的平庸 。
全片就外观而言 , 服装、道具、礼仪 , 大体上没出什么问题 , 都还行 , 至少没有“明冠周戴” 。发哥的神态也还比较到位 , 没有看到一位黑涩会老大型的孔子 , 他的厚唇倒是显得很温文尔雅 , 有些神似历史书中的孔子画像 。其他演员的表演也中规中矩 , 这些演员大多为大陆科班出身 , 演技虽不出色 , 也不会像港台演员那么突兀 , 以致与影片整体氛围不合 。
就内容而言 , 着重讲述了孔子出仕鲁国和周游列国两阶段 , 突出表现了孔子的政治能力和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 。射箭细节和夹谷会盟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认为孔子弱不禁风只会耍嘴皮子的看法 。
从这些方面来看 , 《孔子》至少没烂到一无是处 。
但要说不足 , 却也一大箩筐 。
首先 , 全片的前后背景交代不足 , 孔子为什么要“隳三都”?基于什么历史背景下才提出恢复周礼 , 崇尚三代之治?在当时 , “仁义”儒家学说处于一个尴尬不合时宜不受重视的地位 , 具体状况如何?这些在片中都没说清楚 。
其次是情节拼凑 。编造出来的“禁人殉”、前面增添后面删减中间编造的“夹谷会盟”、莫名其妙的“南子出场”、突如其来的“隳三都”、暧昧无比的“子见南子”、又是编造的“颜回救书”……把这些零零散散的历史片段拼凑起来 , 构成全片的主要内容 。这些情节跳跃性太大 , 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熟悉孔子生平自诩孔门弟子的人看起来都有些不明白 , 就更别说大部分对孔子生平不太了解的观众了 , 简直是莫名其妙 。
全片缺乏主线 , 没有一以贯之的脉络和思想 。孔子的“仁”在何处?伟大在何处?凭什么一个政坛不得意如丧家之犬的民办教育家被誉为“至圣先师”?其实对于孔子的地位和作用 , 历史上有一句话评价特别好:
“天不生仲尼 , 万古如长夜”
但我看完后完全没体会到这句话所表露出的崇敬、赞美之意 , 以及对孔子不受重用的遗憾 。
片尾给孔子的定义是教育家和学者 , 但这两点在片中也没突出讲述 。孔子在周游列国后回到鲁国后才开始大量招收弟子 , 系统地讲学授道 , 并开始作《春秋》 。但这一段只用了短短1分钟来描写 。所谓学者更是搞笑 , 孔子的思想性主要是体现在《春秋》之中 , 而非《论语》 。就凭片中《论语》的只言片语他就成学者了?在片中这些话虽到处都是 , 但放在有些场合却非常不合适 , 也不符合真实历史 。
例如“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这本来是卫灵公和南子出行 , 广大群众非常兴奋纷纷围观 , 孔 子见到这种盛况时的感慨 。但片中孔子却是在跟南子在密室中近距离暧昧交谈时 , 冒出了这样一句话 , 好像是用来搪塞自己的窘态和抵抗南子的诱惑 。这与真实场景 差了十万八千里 , 实在让人无语 。
再说人物塑造 , 主角也就罢了 , 周润发毕竟也是多年影帝 , 还凑合 。但配角塑造不太成功 , 少有出彩之人 。
其实历史上孔子非常有能力 , 并具有个人魅力 。他所带的几十个弟子都可称为“世之英才” 。根 据史书评价 , 泱泱楚国中没有比子贡更出色的外交大使 , 没有比颜回更贤能的宰相 , 没有比子路更勇猛的将军 , 没有比宰予更能干的官员……孔子带着这一帮出色优 秀的弟子 , 就是自己打天下称王称霸都毫不出奇 。由此可见历史上孔子及其弟子的优秀程度 , 然而这些都很少在片中体现 。
例如子贡 , 比孔子小31岁 , 出身世家长袖善贾 , 风度翩翩能言善辩 , 曾任两国国相 , 出使多国 , 曾以三寸不烂之舌说退数万大军 。结果片中 , 就这么一个猥琐的路人甲 。
例如颜回 , 被誉为孔门弟子最贤 , 安贫乐道 , 即使天天吃野菜喝白水也不改其志;勤奋好学 , 才29岁就白头 , 31岁病死 , 结果变成一味崇拜老师迂腐的小白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