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送人辛弃疾赏析( 三 )


下片宕开,从久远的历史长河来作论述:「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哀?聚会才使人欢乐吗?无论「离」,无论「合」毕竟都是个人间的事,它们只是「今古恨」的一种,言外之意是国家的分裂,人民的苦难,较之个人的悲欢离合,是更值得关注的事!用「只应」诘问句更力重千钧 。
鹧鸪天·送人赏析二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 五代 至北 宋词 ,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
一接却正话反说:「功名余事且加餐」 。「功名」,指官爵 。张华《答何劭》诗:「自予及有识,志不在功名」 。视功名为「余事」,或者说「志不在功名」,在封建社会真如凤毛麟角 。
前结「浮天」二句,以景映情,烘托点染 。先写江中之水: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淹埋了一半 。正是「情以景幽,单情则露;景以情妍,独景则滞」(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下引宋征壁语) 。而「言情之词,必藉景色映托,乃具深宛流美之致」(吴衡照《莲子居词话》卷二) 。这样,把行色的凄凉况味,推上一个高层次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 。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淹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
后结仍扣紧送人题意:「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江头风高浪急,十分险恶,但哪有人间行路难呢?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引《乐府解题》曰:「《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今不存 。南朝宋鲍照有《拟行路难》十八首(一作十九首),多述个人不为世用,或针砭社会现实 。这两句托意深刻,正应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并包容如今带湖闲居种种生活的体验在内 。一首五十六个字的《送人》小词,写得这样内蕴丰富,寄情高远,绝少「黯然销魂」情绪,「英雄感怆,有在长情之外」(刘辰翁《辛稼轩词序》),由此词正可悟出 。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
诗词作品: 鹧鸪天·送人诗词作者:【 宋代 】 辛弃疾诗词归类: 【宋词精选】、【送别】、【感伤】
《鹧鸪天》(辛弃疾)全诗翻译赏析鹧鸪天
辛弃疾
系列:关于爱情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鹧鸪天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栏干不自由 。
赏析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立刻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那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著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
「柳塘新绿」,春光明丽,倘能与意中人像鸳鸯那样双双戏水,永不分离,便青春永驻,不会白头 。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心绪何等低回宛转,笔致何等摇曳生姿!「无离恨」是假设,不「白头」是假设变成事实之后希望出现的结果 。可如今呢?假设未能成立,「白头」已是必然,于是下片紧承「离恨」、「白头」,以「肠已断,泪难收」开头,尽情吐露,略无含蓄 。当感情如洪水暴发,冲决一切堤防的时候,是不可能含蓄、因为也用不着含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