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其人真实评价,对郭沫若评价( 二 )


4、纪念碑
1978年6月12日,郭沫若在北京逝世;根据其遗嘱,郭沫若的骨灰洒在山西昔阳县大寨人民公社的梯田中 。大寨专门为他建了纪念碑 。
5、郭沫若广场
1988年9月20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十周年校庆,学校举行郭沫若铜像揭幕典礼,严济慈为郭沫若铜像题词:“在建校三十周年之际敬立郭沫若像,缅怀郭沫若校长为首创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之业绩 。‘郭沫若像’四字系邓小平于1987年11月28日亲笔题写 。”
6、故居纪念馆
重庆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和文化工作委员会旧址,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西永镇香蕉园村(全家院子) 。旧居占地面积10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6平方米,建筑风格为清晚期四合院,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面,斜山式屋顶 。
【郭沫若其人真实评价,对郭沫若评价】2000年9月,郭沫若旧居被重庆市政府列为直辖市后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3月,旧居修复工程正式启动,6月30日旧居主体工程竣工,并于9月7日正式对外陈列开放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郭沫若
郭沫若其人真实评价:怎样评价郭沫若这个人郭沫若是二十世纪的文化巨人、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巨人 。五四运动以后,像郭沫若这样在许多的方面都取得成就的人是不多的,可以用奇才这个词来形容 。郭沫若在学术的若干领域,特别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在中国古史研究、古文字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都是辉煌的、巨大的 。这些年,特别是近几年来对郭沫若的批评,有的符合事实,有的是歪曲事实的 。出现批评和新的看法,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从总体上说,它会推动学术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应当是有批评有反批评的,但是,在对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有些学者采取了轻薄的态度,这是不正确的,应该注意以科学的态度来对他进行研究 。
郭沫若是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上任何人都无法回避、无法抹煞的人物 。他的崇高学术地位是由他的突出贡献决定的 。像他这样在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器物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诣的学者,二十世纪中国史上没有几人,二十世纪以前亦不多见 。对郭沫若的“反思”,实际上涉及到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如何认识的问题,即二十世纪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什么,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发展方向何在这个根本问题 。对郭沫若的评价要像对任何历史人物的评价一样,坚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不能脱离一定的历史条件,要着重揭示本质和主流 。如果颠倒了主流和支流的位置,把支流夸大到无限的程度,甚至不惜污蔑和谩骂,那就背离了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原则和方法;这同无限拔高一个历史人物的做法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

郭沫若其人真实评价,对郭沫若评价

文章插图
郭沫若其人真实评价:怎样评价郭沫若 。答案
郭沫若的创作生活道路是多变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落是“五四”时期 。主要作为浪漫主义的天才诗人,以《女神》喊出了时代的真声音,震醒了一代青年,释放了被压抑的社会心绪,满足了时代的精神需求 。这是郭沫若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他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表现,自我实现的程度很高 。这当然跟“五四”时期特定氛围有关,那种宽松、自由、充满朝气的环境也有利于形成郭沫若浪漫的人格与创作风格 。
第二个段落是三、四十年代,郭沫若变为“诗人—社会活动家” 。由“文学革命”、“两个口号”论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郭沫若常因其文名簇拥到政坛,虽然其浪漫的个性并不宜于政界,却也以相当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 。他的创作告别了“五四”时期那种朝气,而逐步强化了现实感,而浪漫主义的想像力和激情也衰落了 。从文人普遍感时忧国的时代风尚看,郭沫若这种转变是必然的,甚至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转变并不适合郭沫若那种天才型、文艺型性格 。郭作为浪漫诗人的心理、性格不能不被现实政治所扭曲、束缚,这一时期虽然也创作过《屈原》历史剧这样有影响的作品,但总的来说,郭沫若的创造力与时递减 。
第三个段落是中国内地解放后,郭身居高位,杂务缠身,虽仍不时动笔,但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不足观 。
综观郭沫若的一生,前后期有很大变化,但郭主要以诗名世,是诗人、文人,并非政治家 。他留给人们的也主要是诗 。所以评价这样一位人物,应着眼于其诗,特别是《女神》等早期诗作 。后期郭沫若最为人诟病的是表现太趋时,但考其心理性格特征,此“趋时”仍可说主要是文人表现,大可不必以政治人物的标准去要求和衡量 。况且郭毕竟是一个曾经非常真实过的人,那是一种比较彻底正视人性一切方面的真实,一种令传统的沉闷心态难于忍受的真实,这就很难能可贵了 。一个社会所要求的文学产品必然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哲人式的深邃,也要有天马行空的想像力和真诚的抒情,我们应当承认,现代文学的这两方面都还太少 。正因为这样,我们应以宽容和知人论世的态度去评说郭沫若其人其诗,理解和珍惜《女神》等“五四”文化遗产,而不是苛求这样一位天才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