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花如笺是什么意思( 二 )


“客久翻疑梦”,客居在外久了,使得他反而有了一种不真实的错觉,像是梦境里一样飘忽不定,梦醒时又能回到家中安稳度日的时光 。一般诗词文赋中的“家”都指故乡,即在父母身边从小长大的故居 。而李贽不到二十岁就外出宦游,其后更是一生辗转迁徙、漂泊无依,没有所谓的“家”,故此处的“家”更应该的乡居故里 。虽然李贽“平生不爱属人管”,少年居家读书的经历亦未必尽其所愿,但人在漂泊不定、受尽艰辛时有倦鸟归巢之感,是很正常的心理 。
“朋来不忆家”,只有朋友来的时候,高谈阔论,一抒心臆,才能暂时放下思乡的愁怀 。但是正如第一句所分析的,朋友散落在天涯,要来访一次,实在是太难了 。所以更多的时候,李贽还是独自在乡愁的煎熬中寂寞着 。这一句的对比手法,其实和首联有异曲同工之妙 。然而反衬之句,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是文章变换法 。这里点明了的“朋”,即首联的“客” 。变换字法,亦是使文势跳脱之意 。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一天又在这样的疏懒遐思中过去了,准备收拾琴和书回去了,不经意回头,看见天边绚丽的晚霞,竟然不觉陶醉其中 。然而晚霞虽美,却无人分享,只有自己独看,是否有寂寥之感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这两句写得极妙,琴以娱情,书以励志,古人携琴带萧是很普遍的风尚,尤其是明代以后 。在早期山水画里,常常能看到高士拾阶而上,童子负剑后随的形象,而渐渐就演变成童子携琴了 。这说明士人的社会习惯已经从李白“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的追求转变为我们现在所熟悉的“琴棋书画”的雅趣了 。一天已经告终,诗句就顺势收尾,恰到好处,夕阳的冉冉落下还给人意犹未尽的回味余地,不知作者如何想来 。
青眼,《晋书·阮籍传》:阮籍不拘礼教,能为青白眼,见凡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嵇康赍酒挟琴来访,籍大悦,乃对以青眼 。后因谓对人重视曰青眼,对人轻视曰白眼,了引申为青睐、垂青 。
从这首五律所表现的情愫看,谅为李贽客居北京期间所写 。
首联“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用阮籍能为青白眼的典故,说有的客人能对人垂青,但却无人关心、过问落花之事 。寓有“落花流水春去也”这被世俗冷落和垂老的慨叹 。
颔联“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承上联的“落花”看,写的可能是暮春景色,风有暖意,吹拂着小草,晚上却尚有“春寒料峭”的凉意,故曰“凉月”,凉月照着晴空下的沙地 。此联看似纯写景,但一“暖”一“凉”却隐含着“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意 。
颈联“客久翻疑梦,朋来不忆家”,客居久,反而以为是在做梦(这里“翻”作“反”解),有朋友来访,座谈聊天,就会冲淡思家的情绪 。此联也有慨叹人生如梦之意 。
尾联“琴书独未整,独坐送残霞”,“独坐”照应标题,百无聊赖地独坐,送走残余的晚霞,意即打发余生的时光,连琴棋书画都懒得打理了 。
全诗表现了李贽晚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寂寥之感,回想其坎坷的一生,顿生“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之慨叹,是其晚年真切感情的流露 。
明清性灵
明初之诗有前、后七子,但一味摹古追风少有新意,以袁宏道为中坚力量的性灵派横空出世,一廓裹足不前的诗风,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于山情水韵中释放了个性,彰显了自由之精神 。清诗更有超越,学古而革新求变,诗论诗体皆有突破,性灵派至袁枚而成大气候 。括言之,明清诗歌虽不免蓄含封建末世的悲叹同时却也颇具了人性的觉醒,尤是清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举足轻重的 。
有客开青眼,无人问落花 。暖风熏细草,凉月照晴沙 。
客夕翻疑梦,朋来不忆家 。琴书犹未整,独坐送残霞 。
——李贽《独坐》
李贽本质上说是思想家,留诗不多,其“童心说”广为人知,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袁宏道影响至深 。《独坐》乃是诗人独居生活情状写实,无人相伴,唯语落花,暖风细草,凉月照沙,琴书不整,迎送残霞,俨然一个特立独行“敢倡乱道”傲岸不羁的坦荡文人的写照 。
又一次读到李贽的《独坐》——说是“读”,其实,是听,是观:昨夜,重又看了一遍茅威涛的《藏》 。虽然,最喜欢的还是那个一袭藏青的陆游——未等泫然,便已深爱 。然而《藏》的魅力在于——“百年来,父子传承寂寞中;百年来,儿孙陋巷清贫守 。”寂寞、清贫 。这样的坚持,竟谁能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