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名人写的关于海的文章( 五 )


「你这个人,太过执拗了,没有灯,怎么去呢?」均哥一面说,一面把点着底灯切切地递给他;他仍是坚辞不受 。」
他说:「若是你定要叫我带着灯走,那教我更不敢走 。」
「怎么呢?」
「满山都没有光,若是我提着灯走,也不过是照得三两步远,且要累得满山底昆虫都不安 。若凑巧遇见长蛇也冲着火光走来,可又怎办呢?再说,这一点的光可以把那照不着底地方越显得危险,越能使我害怕 。在半途中,灯一熄灭,那就更不好办了 。不如我空着手走,初时虽觉得有些妨碍,不多一会,什么都可以在幽暗中辨别一点 。」
他说完,就出门 。均哥还把灯提在手里,眼看着他向密林中那条小路穿进去,才摇摇头说:「天下竟有这样怪人!」
吾威在暗途中走着,耳边虽常听见飞虫、野兽底声音,然而他一点害怕也没有 。在蔓草中,时常飞些萤火出来,光虽不大,可也够了 。他自己说:「这是均哥想不到,也是他所不能为我点底灯 。」
那晚上他没有跌倒;也没有遇见毒虫野兽;安然地到他家里 。

我底朋友说:「人底自由和希望,一到海面就完全失掉了!因为我们太不上算,在这无涯浪中无从显出我们有限的能力和意志 。」
我说:「我们浮在这上面,眼前虽不能十分如意,但后来要遇着底,或者超乎我们底能力和意志之外 。所以在一个风狂浪骇底海面上,不能准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就可以达到什么地方;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持住,随着波涛颠来簸去便了 。」
我们坐一只不如意的救生船里,眼看着载我们到半海就毁坏的大船渐渐沈下去 。
我底朋友说:「你看,那要载我们到目的地底船快要歇息去了!现在在这茫茫的空海中,我们可没有主意啦 。」
幸而同船底人,心忧得很,没有注意听他底话 。我把他底手摇了一下说:「朋友,这是你纵谈底时候么?你不帮着划桨么?」
「划桨么?这是容易的事 。但要划到那里去呢?」
我说:「在一切的海里,遇着这样的光景,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 。我们尽管划罢 。」
【讲师的话】
◎孟桦
「愿」这个词在佛家的观点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涵意,誓愿之力,可以使人发心为善、证道成佛,所谓:「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 。愿,就是兴佛道起善根的人,他心中所系,若不是为个人修行,便是回向众人的愿;而「愿智」,指的是以愿为先,足以引发妙智,妙智的本身便能完成愿的意义 。
许地山的〈愿〉就是以寓言式的散文体裁,藉由第一人称「我」和妻子的对话,而显现悲悯渡人的「愿智」 。
处地于普陀山寺,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环境的条件下,有了浑然天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法」的「愿」时空 。树上雄虫求雌叫声凄悲,与此时作者的因缘,成了一迷一悟的对比 。虫未能有对世间的觉悟,只为交配繁衍下一代而求偶;而作者虽已结婚,有了一份对佛法的认识与依托,使得两人的爱情化为菩提眷属 。
「拾起的破贝,虽不完全,里头却藏着珠子」平常一般的对话,在这篇文里,隐喻着生命虽有缺陷,但分分寸寸都涵藏着如宝藏般的意义,能转变人生,开发潜能,领人觉悟,解脱苦恼 。
妻子要「我」不要成为受荫者,而应当成为遮护众生的树荫,更应当矢志成佛,以如意手成全世间一切美善 。
有趣的是「我」的回答,作者愿做「调味的精盐」,使食物回复「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真正的无漏真智,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不居功、不居名,以一己的全体汇融入人海 。
妻子问:「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这是妻子对作者「愿」的起惑,妙在「我」的回答:「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即「如是行」若是只为度众生,那也不是「如是行」了 。其实,强调能度、所度,都是在相上的执着分别,跳离了相上观,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何来此他、前后、上下等差别相呢 。
〈愿〉文虽短,意境却是悠扬 。这是作者许地山先生为文的一贯方法,随文收录几篇短文,与读者分享 。第一篇〈暾将出兮东方〉,隐喻人们习惯性地赞扬光明,鄙弃黑暗,其实光明黑暗本身没有对错,应活在当下,赞扬每一刻的美好 。〈暗途〉则揭示了人依赖于「灯」照见前路,若放下外物,回归到本体,其实本自具足;对事物的依赖执取,限制了人的潜力,若能「无所住」,就「而生其心」了 。最后一篇〈海〉,让我们了解到,世间变幻无常,真要去求个方向,算计个什么,哪是可以掌握的呢?「谈者」是一份对生命的希望,而「行者」是不断地向前迈进;终点为何,「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上,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离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只有尽管划吧!